進城之后,李白覺得應當發揮自己東道主的責任,忽然覺得應當帶李歆霓去往錦城最為優美的景致之處。
然而李歆霓卻微微搖頭,“先找一家客棧住下,錦城如此大,需要花費一些時間去欣賞。”
“說的也是”
聽到李歆霓的話,李白認同的點頭,也覺得自己太過著急了。
于是接下來,李白陪同李歆霓尋找了一處客棧,待一切安頓下來之后,李歆霓才一臉感激的看著一旁的李白,感謝道“多謝公子一路陪同,也省去了我許多麻煩,為表感謝,便請公子吃飯吧”
這也是李歆霓能夠拿得出手的感謝了,若是有屬于自己的庭院,李歆霓竟然親自下廚,為李白做上一頓午飯,以示感謝。
而此時,李白聽到李歆霓說要請自己吃飯以做感謝,自然也心中高興,稍微客氣道“那恭敬就不如從命了”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
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
飛梯綠云中,極目散我憂。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好詩”
錦城之中,著名酒樓散花樓之上,李歆霓同李白坐在一處靠窗之位置,或許似乎因為景至心中,有感而發,李白當即飲酒地賦詩,引得李歆霓贊嘆。
李歆霓曾在長安城中讀了許久的詩篇,自然能夠聽出李白這首詩的對仗工整之處,故而不禁出聲贊嘆道。
聽到李歆
霓的贊嘆,李白心中喜悅,不過臉上卻并沒有表現出來,“拙作一首,難登大雅之堂”
李歆霓聽到李白的話,不禁搖頭。
李歆霓從李白的詩中自然也聽出了李白的志向,“綠云中”、“九天游”,皆體現出李白青年人的追求。
對于積極向上的后生,李歆霓一向是樂于鼓勵的。
“如此好詩,豈能為拙作”
李歆霓搖頭,道“我觀公子之氣度風采,想必也是精通詩書之才人,此次出蜀去往長安,定然能夠一展心胸抱負,為民造福。”
“托姑娘吉言。”
聽到美人贊嘆,李白心中高興,臉上也露出喜悅之色。
不過李歆霓又道“既然公子有才能,為何未曾參加科舉考試,如此,也是最快捷方便為官之徒”
聽到李歆霓的話,李白并沒有表現出不樂之色,解釋道“非是我自負,我對我之才能有信心,詩書也可展現才能。去往長安之后,有識之士自然會重用我,若有機遇,或可直達天聽,被陛下所知,如此,獻計于陛下,更善于為官,徒被官氣所侵擾。”
“如此”
對于李白的話,李歆霓也只認同一半。正所謂有得必有失,想要得到什么,必然要付出的。
這也是李歆霓在最近十幾年才明白的一個道理。
爭取自己曾經,為了天下孩童皆有所養,女宮,繼而又有君子樓,可是最后才發現,無論自己如何努力,終究還是有課件孩童早夭。
此乃無可避免之事。
天下為政者,也只能主管大方向,控制大戰略,觀察入微之事,還需要地方干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