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燕起身讓開,“海椒面和鹽巴辣手的很,早曉得把家里的塑膠手套拿過來了。”
張秀香兩人蹲到大木盆前,“沒事,我們動作快,十來分鐘就好了。”
等兩人把調料均勻的揉開揉味后,楊春倒了一碗高梁酒在里面,兩人又揉了幾分鐘才停了下來。
楊春燕忙給兩人端了盆熱水過來,“快洗洗,不然火辣辣的疼。”
“嗯”趙慧芳兩人忙去洗手。
楊春燕回到灶房,把周母預留下來炸油底肉的上好五花肉、還有坐墩肉洗干凈后焯水,撈筲箕里面濾干水分。
趙慧芳和張秀香把肉皮用火燎一遍,燒的焦黃后刮洗干凈,切成七八兩一塊,用鹽、白酒、藤椒面拌均勻,腌漬到明下午就能炸制了。
相傳油底肉是諸葛亮親率西路大軍征討時,因為大軍經千里跋涉,戰線過長,后勤補給困難,加上氣候炎熱,肉類送抵前線早已腐爛變質而不能食用。
諸葛亮為解決士兵的營養補已問題,結合當地風土氣候,將豬肉秘料腌制,炸除水份油脂,裝入壇內、用油封、窖藏。
西南本地還有個傳說,油底肉是遠古時候居住在“笮都夷”的笮人,為在炎熱的夏季,防止豬肉腐爛變質而研制的一種對肉食品保鮮的儲藏方法,后經諸葛亮發現,宣揚開來。
炸好了的油底肉窖藏數月或數年也不會變質。這種肉雖不是新鮮豬肉,吃起來卻皮糯肉粑,入口化渣,肥而不膩,香味綿長。
這年頭炸油底肉都用的豬板油炸制,炸制前將腌制后好的肉塊,去除表面的調料,晾干表面水份。
將煉制好綠地豬板油油渣撈出,然后把腌制好的肉放進油鍋里炸。炸油底肉必須將肉塊里的水分炸干、炸透。
一直炸到肉皮焦黃,肉皮敲得梆梆作響,否則油脂會酸敗起泡,肉塊也會發霉變質。
最后將炸好了的肉和油全部裝入土壇,油必須將肉全部淹沒,密封后將土壇放于干燥通風處,放置半個月后方可開壇取用。
油底肉的做法很多,可蒸可炒,還可以用來燉蘿卜。炒青紅海椒,大蒜苗,豇豆、四季豆啥都可以,簡直就是人間美味。
等妯娌幾個把油底肉碼好調料放入木桶里,楊春燕妯娌幾個去了堂屋門口。
四人分工合作,兩人灌腸,兩人用手揉捏灌好了的香腸,將里面的肉片積壓緊實,使灌好的香腸粗細均勻。
然后每隔七八寸長分一段,用白棉線扎緊,再用細針將起泡戳破,掛在通風處,晾曬一周后就可以熏制了。
周母和周懷安送走了周一丁和徐書記老倆口后,開始掛臘肉熏制。
周懷安和周懷山原來的房間,周玉梅和羅海麗一人住了一間,周懷榮那間放著十來缸塊菌酒,周懷軍那間就用來掛臘肉和火腿臘豬蹄。
周父已經在里面搭了七八根硬頭簧,周懷安踩在梯子上將腌制好的豬肉掛在上面,火腿和臘豬蹄腌制的步驟多,時間也較長,現在還放在大缸里。
一條條散發著椒鹽香的兩指厚肥膘的帶骨肋條肉還有坐墩肉,被他一條條掛到了竹竿上。
周母站在下面看著,臉上的笑容就沒停下來過。
她以前做夢都想,哪一年才能像以前老人講古里面說的一樣,也像地主富戶家,每逢過年,家里的梁上就掛著一條條熏制的蠟黃大肥臘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