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僧著相了。”
“多謝大師點化。”
三位大和尚,本就精修佛法多年,境界通明。
只是佛寶太過尊貴,才一時被迷了心智。
范離扒掉他們的佛寶袈裟,換上破爛僧袍,三僧如何還不明白范離良苦用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有塵埃!”
守真大和尚率先開口。
他念一首菩提偈,也就是專門闡述佛法精義的詩偈。
臺下,眾僧、信眾紛紛驚呼。
有人反復默念這首菩提偈,希望能牢記心中。
有恰好帶了筆的,便以口水浸潤筆頭,找不到紙,索性脫下自己的僧袍,將四句詩偈抄錄下來。
窮奇目瞪口呆!
這到底是發生了什么?
剛才范離扒光大和尚的衣服,那是多么難堪不雅的一幕,褻瀆佛法僧相,實在罪大惡極。
結果,竟無一人聲討范離的罪行?
守真大和尚更從中參悟出一絲佛法至理?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千山大和尚突然開口誦念。
他的菩提偈,內容乍一看與守真的十分相似。
但其實有頗多不同,也體現了兩人在佛法修行上的分歧。
只是,千山大和尚與守真大和尚彼此對視一眼,又同時皺起眉頭。
往日三僧為友,也知道彼此對佛法的理解有些差異。
他們也都很自信,認為是自己境界高于好友,心中竊喜,嘴上從來不說,也從未論證高下。
現在,卻是當面說破,彼此心中都不服對方,卻又礙于情面不能爭執。
臺下眾人也驚呆了!
做夢也沒想到,今日【盂蘭盆會】竟是如此精彩!?
菩提偈詩,居然出現了第二首?
在場看客如此之多,足以令兩首菩提偈流芳百世!
唯一的問題是,兩位大和尚的菩提偈,到底誰更勝一籌,誰境界略遜對方呢?
守真與千山的菩提偈,看著相似,其實歧義甚大。
一個說"菩提本無樹",另一個卻說"身是菩提樹"。
你說"明鏡亦非臺",我就說"心如明鏡臺"。
但最關鍵的還是末句,守真大和尚說"何處有塵埃",是否認了"有",強調了"無",即一切世俗誘惑皆為夢幻泡影的佛家思想。
而千山大和尚的"何處染塵埃",卻是強調"放下"、"解脫",同樣是佛家至理,雖不輸給守真,但確實各有不同。
“大師?”
“閉口禪大師?”
兩個老和尚都不忍與好友爭執,只能寄希望于范離,請他幫兩人分出高下。
范離也笑看著兩個老和尚,卻仍是不說話。
他又把目光投向慧海大和尚。
同為高僧,千山和守真已經有了感悟心得,難道慧海就一無所獲?
當然不是。
只是,慧海看兩位老友已經出現分歧,自己的收獲也確實與兩位老友不同。
他怕傷及多年友情,一時竟不想說了。
“慧海,你……”
這時,千山和守真也反應過來,還有一位老友始終沉默。
兩個老和尚羞得滿臉通紅。
千山強行擠出一抹笑容道:“慧海,你有什么想法就說出來吧?其實,論佛法智慧,我與守真可能都不如你。”
守真眼皮跳了跳,但終究沒說出反駁的話。
“那……好吧。”
盛情難卻,慧海大和尚終于點了點頭。
他清了清嗓子,緩緩開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前一句,與守真大和尚的菩提偈一模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