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蘭德帶著李諭來到一間辦公室,雖然不大,但能在公使館搞個自己的房間,已經非常不錯。
也多虧他曾經在海關總稅務司做過事,同赫德關系良好,如今又是英租界工部局秘書長,身份還是不低的。
濮蘭德攤開筆記本,取出一支頗顯貴族氣質的德國漢諾威產百利金牌鋼筆,對李諭說“請先生講講吧,現在歐洲知識界非常多的人想知道你的事跡,為什么能擁有如此高的學識,而且而且是在這樣一個科學不興的國度。”
李諭自然不能給他說實話,胡謅起來“其實也沒什么好講的,本人從小就在直隸一個洋人開的學堂學習西學,經過幾年的啟蒙教育后,又花費近十年時光讀遍各國科學書籍。”
反正現在庚子國難把天津一帶都打爛了,他想印證也沒有辦法。
“這么說你基本是自學成才,難以置信不知現在是什么文憑”濮蘭德問。
“文憑應該只能算作是中學或者小學。”李諭說。
“能有這樣的天賦與悟性,搜遍腦海我能想到的只有過世的法拉第先生,著實沒想到在大清國也有這樣的天縱之才。”
“記者先生,中華大地臥虎藏龍,我只不過是最普通的一個。”
濮蘭德淡淡一笑,不置可否“以后有興趣去歐洲看看嘛那里的學術氛圍要濃厚許多。”
“當然可以,有機會我一定會去。”
李諭想考京師大學堂的目的其實就是希望以后能去歐美轉轉,現在那里可是大師云集。
但是留學的費用實在是高昂,只有公費考取一途。他讀大學的時代留學費用都不低,100年前更是高得離譜。
說起來,當時也分自費留學和公費留學。
曾經留學德國的季羨林說過“想要留學,只有富商、大賈、高官、顯宦的子女才可以辦到。”
季羨林出身貧寒,屬于公費留學生。
自費留學典型的比如徐志摩,他的父親徐申如是浙江海寧的大富商,甚至自己還辦了一個錢莊,非常的有錢。自家都能開銀行,就好比后世所說的“家里有礦”,錢多到只能算是個數字這也是后來徐志摩娶了陸小曼依然花錢大手大腳的原因,真的是打小習慣了。
官費留學的話,主要是門檻很高,畢竟每年就派那么有限的幾十個人,和現在動輒每年幾十萬比,實在相差懸殊。
但是官費留學如果能考上,待遇將會非常好
舉個例子,錢鐘書是公費留學英國,給他的待遇標準是“服裝費20英鎊,交通費80英鎊,每月學雜費及生活補貼24英鎊”
當時的英國是金本位制,發行的英鎊相當值錢,直接和黃金掛鉤,每一英鎊都直接對應73克黃金。
這么算下來,錢鐘書差不多每個月學雜費和生活補貼就是60多兩銀子
作為對比,清朝的知縣,一個月俸祿只有4兩當然,大清知縣們肯定不會只有這么點錢,每年還會貪污貪污。
但一個月60多兩銀子,相當于如今的兩萬多元,同樣可以在歐洲過上小資生活,更別提生活物資匱乏許多的一百年前。
大清之所以給這么多錢,也是因為覺得他們出去了就代表國家的臉面,不能太寒磣,畢竟面子不能丟
由于補貼太多,甚至有很多留學生攜家帶口一起去國外,同樣綽綽有余。
除了公費和自費,還有半工半讀的,最典型的就是中國留學生半工半讀第一人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