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這段時間就開始忙了,混沌理論之所以一直到20世紀中期才出現,其實也是因為早期計算能力太差,很難模擬計算各種復雜的系統。
好在李諭有個計算器,雖然按起來麻煩點,但也比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洛倫茲不是洛倫茲力的那個洛倫茲,是氣象學家用的好多了。
而且他也不需要引入過多計算,主要還是一些理論上的東西要寫出來。
李諭寫數學論文雖然不是強項,不過混沌理論用到的數學并沒有過于復雜,都是他能夠掌握的。
就比如開篇提到了“分形”的概念。
分形早在十來年前,就有幾位數學家摸到了門檻。
最出名的一個是瑞典數學家科赫,他提出的“科赫雪花”很出名。
就是以一個等邊三角形每條邊的中間三分之一部分為底邊,向外再做等邊三角形。
然后無限進行下去。可以理解為套娃,無限重復套娃。
如果原本的等邊三角形周長是1,顯然形成的科赫雪花的周長就是43的n次方,明顯是個無限大的數。
但非常反直覺的是它的周長無限長,面積卻有限。
只需要畫一個比之大一點點的圓,就可以把它罩住。
實際上它的面積確實是收斂的,可以求出來。
如此形成的科赫雪花一點都不“圓潤”,處處扎手。用數學語言說雖然它是連續的,但是處處不可微。
同樣的理論還有湍流領域大老理查森曾經提出的“海岸線悖論”。如果你用精度越高的尺子去測量比如英國的海岸線,測出來的周長就越長。
如果你用無限長的尺子去測量,英國海岸線的周長就會是無限長。
雖然反直覺,也有點反物理,但是在數學上,就是這樣的。
另一個比較出名的就是希爾伯特十年前提出的“希爾伯特曲線”把一個正方形分成四個小正方形,然后用一條曲線遍布每個小正方形。
如果小正方繼續細分為四個,無限循環下去,曲線就會充斥整個正方形。
如此一來,本來只是條一維的曲線就有了面積。
也挺反直覺,線竟然有了面積。
李諭對這些內容還是比較熟的,只是數學推導的過程廢了好多時間。
這天中午,李諭吃過飯,王伯看到李諭拿著一個小黑盒子在曬太陽,好奇道“先生,您拿的是什么”
李諭看了看手里的計算器,笑道“你在外面可千萬不要亂說,它是這座宅子的鎮宅之寶。”
“寶貝”王伯訝道。
“對的,大寶貝但是千萬不能讓人知道,不然就不靈了。”李諭說。
王伯使勁點頭“放心,老爺,我肯定不會泄露一點出去。”
“嗯,那就好”李諭叫過來趙謙“走,我們出門。”
趙謙現在清閑了許多,立刻抄起人力車“先生,咱去哪”
“大英使館。”
李諭在濮蘭德的辦公室找到他,先給了他兩篇新聞稿,都是關于一些常規的科學普及內容,反正這些新聞也會在國內刊發。
濮蘭德高興道“李諭先生,我就喜歡看你寫的內容。我敢說,單論科學文章一項,整個亞細亞都沒有人比你寫得好。”
李諭說“記者先生真是說笑。還有件事,今天來是想問問你如何購置一臺電報機。”
濮蘭德主業之一就是搞新聞,這方面肯定問他最了解,他說道“那你來得真是時候,公使夫人一個月前也曾問及此事。”
“公使夫人武田夫人”李諭問。
“沒錯。前段時間日本國在朝鮮布置了上百個電報局,購進了大批電報機,公使夫人想著可以和國內更快聯系,于是托大使的關系購入了幾臺。”濮蘭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