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您好”李諭上去打招呼。
門捷列夫看了一眼李諭,立刻明白“你就是這兩天在數學系講學的中國人李諭”
“是的,就是我。”李諭回答,“見到您榮幸之至”
李諭知道門捷列夫曾經在德國留學多年,德語說得很好,所以直接用德語開始和他溝通。
門捷列夫開始還有點差異“你會講德語”
李諭笑道“是的,教授,我實在是沒有學明白俄語。”
“沒有關系,”門捷列夫也用德語說,“你的事情我倒是知道,這段時間新聞和大學會報上經常報道你的事,不愧是老會長卡爾文勛爵欣賞的人。來吧,到我辦公室坐坐。”
門捷列夫的辦公室和他的大胡子一樣不羈,書籍、手稿、文件非常多,也并不很規整。
李諭看到墻上掛著一副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這是他一生的心血。
再往前幾十年,其實做化學周期表的人很多,德國人邁耶爾幾乎是與門捷列夫同時發布了元素周期表。而且邁耶爾當時的名氣、聲望、地位都要比門捷列夫大,如果是在1880年左右把這兩個人拿出來比較,看看誰是更偉大的理論化學家,很可能大部人都會選擇邁耶爾。
而且很難讓人相信的是,門捷列夫也是不相信原子論的,更別提電子。
當然,這些屬于物理領域。
不過門捷列夫之所以可以成為元素周期表的代名詞,的確是因為他對元素的認識太深刻,其他人只是淺嘗輒止地試著把元素排成行。但門捷列夫卻在實驗室里花費了整整一生去研究。元素的性質是什么樣,會如何反應,他的了解比別人深刻得太多太多。
關鍵門捷列夫也一點都不像邁耶爾那么保守,他的第一版元素周期表匯集了當時已知的所有63種元素。
門捷列夫接著大膽預測了許多新元素,甚至著急得催促地質學家“你們使勁兒找啊,一定會找到的”
預測這種事就很難了。
門捷列夫斷然預言了會有“類鋁”的出現也就是后來的“鎵”元素。
幾年后,勒科克還真發現了它,這是1869年門捷列夫公布元素周期表以來發現的第一種元素。
最有趣的是,門捷列夫看了發現者勒科克關于鎵元素的數據后,直接告訴那位實驗化學家,他的測量一定有問題,因為鎵的密度和質量與自己的預測不一樣。
門捷列夫此言一出,整個化學界目瞪口呆,大家伙都覺得門捷列夫實在是過于傲慢。
不過很快,人們就發現門捷列夫竟然是對的勒科克收回了原來的數據,重新發表的實驗結果與門捷列夫的預測完全吻合
科學界這才震驚地發現理論化學家門捷列夫竟然比親手發現新元素的化學家更了解其特性。
絕對就是化學之神啊
所以說門捷列夫對于化學這門學科多么重要,他的元素周期表是之后化學元素的指明燈,甚至可以說給大家直接明牌了你們都別瞎折騰了,就按著我說的找吧
效果簡直和希爾伯特23個問題對數學的影響,以及開爾文“兩朵烏云”對物理學的影響沒什么區別。
科學從來不是一個人一蹴而就,總的來說,門捷列夫的工作就像是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他們都不是一個人做完了全部工作,但卻做出了最大的貢獻,而且比其他人做得更為精美。
就像牛頓說的“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反正門捷列夫是直接一炮而紅,連沙皇都特別嘉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