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的策略很成功,沒多久,他就看到有人主動找上了他。
“請問,你是不是中國人”詢問的是位五十多歲的老學者。
李諭回道“對的。”
對方說“那你是于禮,哦,李諭嗎”
“沒錯,我就是李諭。”李諭道。
“太好了,還好你并不難認我是皇家數學顧問列夫勒。”
李諭立刻與他握手道“幸會幸會,勞駕您親自來迎接。”
除了本土的瑞典語,瑞典人普遍英語講得都很好。所以李諭可以直接同他講英語。
瑞典后來出了很多流行全球的大樂隊,就比如曾經同時代唯一可以比肩披頭士的頂尖樂隊abba。他們能流行全球,自然也是用英文唱歌。
列夫勒說“我昨天收到你的電報時還很詫異,為何從圣彼得堡發出”
李諭解釋道“我受圣彼得堡科學院和圣彼得堡大學相邀,正好可以走鐵路,如此一來能節省十來天的航程,早到一點不更好嘛。”
“想不到你說動俄羅斯人,真是不簡單。”列夫勒道。
“還要多虧您幫我發行的書籍,否則就沒有這么好的待遇了。”李諭坦誠道。
列夫勒說“都是你自己的功勞最近我們又收到許多各地數學機構的來信,紛紛對你的分形與混沌大加贊賞。當初我們刊印的1000冊早就發售一空,這次你來,正要與你商議刊印第二版的事宜。”
雖然刊發數量不多,但是數學書都能賣脫銷,在二十世紀初也算是個罕見的奇觀。
原因當然是李諭的混沌理論結合易懂又令人感覺頗為神奇的“鯉魚效應”名揚四海。
李諭笑道“正好這次我也準備添加一些內容,在路上已經寫好手稿,可以給第二版好好潤潤色。”
列夫勒激動道“太好了你有存稿實在是再好不過,現在各地催書的信件不斷,就連不少社科機構甚至文學團體都要求購此書,實在是讓我們難以置信,出版社都快要抵不住壓力。”
“額,如果很著急,你們直接加印不就好了。”
李諭也沒想到自己這么受歡迎,在他當時的設想里,數學論文的發表并不會引起如同天文學、物理學那樣的轟動。
其實是多虧了濮蘭德、史量才等人的新聞稿,他們都是深諳大眾傳播學的精髓,摘著論文里簡單又有爆點的地方使勁報道,加上混沌理論本身就有反常識性,十分奪人眼球,“鯉魚效應”淺顯易懂,闡述的道理又極為深刻,可以用在眾多其他學科,報紙通訊社的幾波操作下來竟然又把李諭推火了一把。
看來認識他們這種傳播人才真是有用,不然李諭可做不到如此的公眾效果。
列夫勒卻搖了搖頭說“不行,第一版是以我們皇家科學院的名義自己出版發行,主要是面向純學術組織,本來打算一年內發行完畢,只是沒想到短短一個月不到就搶售一空。不過自此以后,第二版的署名就將只有你一人,刊行數量也會大大增加,按照出版社的估計,至少要提高到第一版的三十倍,也就是三萬冊才行。”
好家伙,對于二十世紀初的學術著作,這是個非常不可思議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