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漢陽鐵廠名氣很大,李諭曾經也了解過,絕對算是如今不得了的大工程。
漢陽鐵廠十幾年前就開始興建,興建的過程吃了不少虧。
雖然現在人都知道不能讓不懂的人指揮懂的人,但張之洞興建漢陽鐵廠之時,根本沒有懂的人,國內也壓根沒有興建煉鐵廠的先例,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
所以吃點虧也沒什么好奇怪的。
后世當然都知道,礦石的成分區別很大。當時英國方面的人自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張之洞采辦煉鋼廠機爐時,英國人就提到“欲辦鋼廠,必先將所有之鐵、石、煤、焦寄廠化驗,然后知煤鐵之質地如何,可以煉何種之鋼,即以何樣之爐,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未可冒昧從事。”
但這種細節問題給領導說完全沒有意義。
張之洞認為中國地大物博,什么煤炭沒有什么礦石沒有讓英國那邊用什么就采購來什么
結果竟然是機爐設在漢陽,但是鐵用的大冶鐵礦,而煤卻用的馬鞍山煤。
或許這種事放在現代沒什么,畢竟物流發達,但是二十世紀初哪有如此強大的運輸能力,鐵路都沒幾條,更何況公路。
再加上開始試生產后發現馬鞍山的煤炭不合適,又從德國進口了焦炭數千噸。
反正從1890年開始,花了五六年,竟然還沒有煉出鋼,銀子卻花去了560多萬兩。
即便后來改用江西萍鄉的煤,產出的鋼鐵還是太脆,動不動就裂,完全不能用。
總之走了很多彎路,花了很多錢,張之洞才知道機爐采購的型號不對,不能去除鋼鐵中的磷,因此導致了鋼鐵脆性太高。
然后又向日本借款300萬,把之前的酸性機爐改成了堿性配置,才成功煉出合格的鋼。
只能說這就是學費啊誰叫自己不懂哪,都是無法避免的彎路。
但肯定不能說張之洞落后,因為橫向比較的話,漢陽鐵廠是亞洲首創的大型煉鋼廠,即便日本,鋼廠的建設也要晚了幾年。
張之洞通過這些事,徹底明白了科學與技術的重要,不是想做就可以做成,必然需要懂,更要用懂的人。
可惜懂的人真心少,于是又興建教育,為此衍生出了武漢大學的前身自強學院。
實際上張之洞其間還曾當過短暫的兩江總督,任上開創了三江師范學院。這個學校相當不得了,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蘇大學、江南大學等九所高校都將1902年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視為校史源頭。
簡直難以置信
現在好不容易國內出來一個懂科學的人,張之洞當然想找過來認識認識,而且李諭懂的還是上游的數理科學,更加難得。
這之前張之洞已經招募過不少懂西學科學的人,但李諭的確是顯得太耀眼。
看到張之洞的邀請,李諭當然不會拒絕,現在整個晚清核心官員里,能撐起來的人不多,而又能進入權力中樞的也就張之洞與袁世凱兩人。
其他的皇室宗族大臣根本無足掛齒,基本就是高級別混子。
李諭立刻回信“得悉制臺大人邀請,不勝榮幸,吾將不日動身前往武漢。”
這一趟其實也不僅僅去武漢,李諭準備先走海路經過上海,然后去趟湖州看看陸家的皕宋樓之事,再順江而上到達武漢。
這么走也是沒有辦法,現在京漢鐵路與京滬鐵路都沒有完全通車,只能走一部分,遇到黃河與長江天塹絲毫沒有辦法。
李諭甚至提前點了點銀票,這一趟去湖州可能要花不少錢啊。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