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第一百九十一章得罪
即便不算加拿大,現在美國華人至少也有十幾萬,且有相當大的部分屬于洪門。
只不過洪門的堂口太多,除了致公堂、安良堂等,許多堂口組織已經渙散,漸漸忘了洪門反清復明的本來初衷。
但越是漂泊在外的人越希望有歸屬感。
目前美國的排華法桉導致華人上學都很困難。想上常規的學校幾乎是不可能的,美國一直實行的是隔離政策,也就是華人只能上專門的華人公立學校。
即便如此,華人公立學校也一直存在著教育質量不高、入學率低、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課程安排不合理等情況。
甚至加州通過美國各州中最嚴厲的排華法桉后,舊金山的華人公立學校一度停辦十多年,1885年才重新開辦,但只有不到兩成的華人子女能夠進入華人公立學校。
美國政府后來又把華人公立學校的名字改為了“遠東公立學校”,很多華人家長認為名字中帶有偏見與歧視。
除了華人公立學校,教會學校對于招生倒是一直非常熱衷。
與國內不同的是,這些教會學校是真的傳教,而國人卻一向不熱衷教派。即便在美國的教會學校上學,教會學校拉攏華人入教的效果也不大。
總體而已,教會學校還是起到了教育作用,最起碼英語教育達標。
除了華人公立學校以及教會學校,唐人街中還有自己的私塾學校。
中國人很重視傳統,就算是子女在公立學校以及教會學校中上課,他們課余還是要進入私塾學習國學。
目前紐約的唐人街規模還比不上舊金山,但人數倒也不算少。
五十多年的移民下,在外華人還是喜歡自稱“唐人”,聚居地也就被稱為“唐人街”。大概是1853年,美國報紙的報道中第一次出現“唐人街”字樣。
而十年前,也就是1883年,華人王清福創辦了報紙美華新報。
當時正值排華法桉剛剛通過之時,王清福率先提出了“華裔美國人”的法律概念,以此維護在美華人的權益。
反正他們是不可能指望清廷使館。
根據美國自己的調查,王清福是最早留美并獲得學位的華人,早在清廷官派留學之前。
王清福也堪稱“華人版的馬丁路德金”,發表了不少宣揚種族平等的文章與演講。
在他去世后,其他報人接過火炬,繼續與排華法桉長期抗爭。
后世的紐約唐人街蠻繁華,就坐落在紐約市政府大樓旁邊,而且還能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成為歷史保護街區。
不過此時的唐人街只能說是一個聚集區。
李諭與司徒美堂來到唐人街,司徒美堂是個能“刷臉”的人,許多人都認識他。
他帶著李諭先來到了一個報社,進門就說“小黃,你看這是誰”
黃伯耀抬起頭“司徒大老來了。您旁邊的該不會是李諭先生吧”
司徒美堂笑道“好眼力,就是他。”
黃伯耀是后來長期追朔中山先生的報人,目前他只有二十歲,立刻迎過來說“恕未遠迎李諭先生,我們一直關注著您的動向。我是一名報社通訊員,這些日子都在搜集關于您的材料。唐人街里的大家伙雖然不懂你的文章,但是一聽你的故事就感覺振奮。許多人還纏著我要我給他們講講你到底研究的是什么,可我哪懂啊您看”
黃伯耀拿出一沓印好的李諭文章,“我看了好多天,壓根看不懂,都不知道該怎么給他們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