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士釗的告密讓他又重新獲得了官職。
他與沉藎的遭遇真是完美印證了北島那句著名的詩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
或許是因為了解李諭等人的背景,再加上都是當天才突然知道,所以李諭和劉鶚、王崇烈并沒有受到波及。
不過看到尸橫當場,怎么可能不氣憤。
刑部大牢外,李諭等三人找到了沉藎的尸骨,哪有什么不見血的說法,血肉模湖,慘不忍睹。
劉鶚為他安葬后,氣得手一直哆嗦。
不能就這么算了
直接找清廷肯定沒轍,但慈禧卻非常怕洋人。
李諭找到呂碧城,把沉藎遇害的事情告訴了她,呂碧城聽后人都嚇呆了“活活打死”
李諭說“你把此事傳回天津大公報,直接登出來,租界里的報紙,不用擔心。”
呂碧城筆都握不穩了,顫顫抖抖寫下了大體的事情梗概,然后寄回天津大公報社。
英斂之知道茲事體大,于是一五一十進行了報道。
此事經大公報報出后,租界的其他報紙紛紛轉載。
死的是個記者,幾乎所有的報人都憤怒了。
香港中國日報直接言明“沉君之死,鬼神為之號泣,志士為之飲血,各國公使為之震動,中西報紙為之傳揚,是君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還算是比較給清廷留面子了。
而洋人的泰晤士報直接就不客氣了,記者莫理循憤怒地把慈禧稱為“那個該殺的兇惡老婦人”。
這種暴行壓倒性地受到了國內外的一致譴責,大家都對沉藎表達了同情與哀悼。
甚至各國公使夫人在覲見慈禧太后時,也都對沉藎之死表示了異議。
慈禧萬萬想不到,本來只是為了鉗制輿論,以儆效尤,覺得處決一個記者不過小事一樁,現在竟然鬧到所有洋人都反對的地步。
她還是不懂現代社會的邏輯。
慈禧如今才算是有點后悔,于是又要求下面的官員不能“株連良善,致離人心”。
此后對革命黨的鎮壓中,清廷在處理方式上也多少有了顧忌。1905年下詔廢止了凌遲、梟首等酷刑,還頒布大清報律等關于新聞行業的法規,算是由野蠻向文明前進了一步。
沉藎終究沒算白死。
同時他也間接救了上海蘇報不少被捕記者的性命。
沉藎遇難時,正好遇上“蘇報桉”。
上海蘇報由于刊登章太炎關于革命的文章被查封,大批人員被捕入獄,其中就包括章太炎。
清廷終究不能把租界的人直接帶出來,于是向租界提出了“引渡”要求。
但租界工部局看到清廷這么對待一個記者后,知道這些人被引渡過去幾乎難逃一死,于是斷然拒絕。
也就有了此后清廷成為原告,在租界法院狀告章太炎的事情。
只是一旦對簿公堂,章太炎的戰斗力就爆發了,清廷本就理虧,更說不過他。
冥冥之中,沉藎可以說間接保住了章太炎的性命。
當李諭再次來到瀛臺給光緒上課時,突然發現一名法國醫生正在給光緒看病。
確切說,應該是查體。
戊戌變法后,慈禧軟禁了光緒,當時各國公使紛紛表達了激烈抗議,他們認為光緒的政令怎么看都是進步派,而慈禧則是保守派。
列強不希望看到保守派執政,因為不符合他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