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之前就見過一個有心搞民用電力公司的人,蔣式瑆。
當時李諭搭建到家門口的電報線,就是由他完成,這次電力接線,正好也是他。
誰叫現在京城里懂電力的人實在是太稀缺。
蔣式瑆記得李諭,這次來他算是徹底知道了李諭的大名“帝師先生,原來是您家接電線”
李諭問“現在用電的人家很少嗎”
蔣式瑆說“也不能說很少,畢竟自從慶親王和榮中堂府上用過電燈后,見識過的官員們詢問的不少。”
如今北京城能用得起電燈的,也就這些當官的以及富戶。
不過京城里恰好當官的不算少,大大小小的王府、貝勒府,還有各級官員們的府邸,算起來也至少有近萬盞電燈,數量雖然聽起來很小,不過在這時候也是塊好肉。
如果民用電力公司不吃這塊肉,德國的西門子公司早晚都會咬住。
達官貴人們也是會挑,已經知道德國貨好,真要正面競爭真的很難。所以只能趁著庚子國難后朝野以及民間對列強的仇恨,趕緊鋪開。
李諭說“上次記得你說要為民居供電,進展如何”
蔣式瑆說“我在洋人的公司里做了不少年,大體的道理摸清了,只不過現在缺少資金購買發電機組。”
李諭想了想,問道“缺多少錢”
蔣式瑆說“還有差不多兩萬兩的窟窿。”
李諭琢磨了琢磨,“我可以入股。”
蔣式瑆早就覺得李諭能當帝師,肯定不是缺錢的人,只不過現在當官的都不太敢往這些產業上投資。
“帝師真是有遠見卓識的人”蔣式瑆高興道。
只不過李諭的錢可都不是貪來的。
李諭知道蔣式瑆是個非常正直的人,要不他也不會敢于彈劾當朝首屈一指的重臣奕劻,結果落得罷官的下場。
蔣式瑆也是中過進士的,官做到了巡城御史。
他曾經提出設立國立的銀行戶部銀行,本金400萬兩銀子。100兩一股,一共4萬股,戶部認購2萬股,另外2萬股由官民等招股。
蔣式瑆知道商人不信任官府,響應者寥寥無幾,便提出讓權貴們帶頭入股,吸引商人入股,以免國家銀行倒閉。
朝廷也的確下令,王公貴族應率先將銀子存在國家銀行,不得存入外資銀行。
只不過蔣式瑆卻聽匯豐銀行的會計說慶親王奕劻在匯豐銀行存款至少有120萬兩白銀,于是上奏彈劾。
但他怎么可能扳得倒奕劻。
清廷不能不管御史的奏折,假模假樣派人去匯豐銀行查了查,結果自然是查無此證。于是清廷說他毫無根據誣蔑大臣,下令罷免御史職務。
其實他是不懂洋人銀行的規矩。
奕劻是個大客戶,匯豐銀行肯定不會泄露客戶的資料。當初那個會計估計就是為了拉攏客戶才這么講。
因為奕劻雖然本事不大,但是對錢真的是心思活泛,就算是他要存錢,也不會自己去辦。
再加上清廷派的調查人員不過敷衍公事,更不可能問出話來。
好在蔣式瑆雖然被罷官,并沒有氣餒,放下進士身段,踏踏實實做起了實業。
而奕劻這人也蠻有意思,不怎么記仇,彈劾事情過去也就過去。
李諭卻知道蔣式瑆將要與人合辦興辦的這家“華商電力公司”,雖然名字不起眼,但此后數十年里幾乎壟斷了北京城除了東交民巷外的電力供應,此后慢慢發展為華北最大的發電廠。
而且它存續到了后世,名字改成了國網北京電力公司,可謂是個小巨無霸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