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這時候已經在羅振玉手底下當了一年的主編,對于寫稿件早就駕輕就熟,再加上他本來文學底子就好,整出來不少康慨激昂的句子。
話說現在很多報刊文章還是要寫得偏文言文一點,否則讀者就會以為水平太低。
這方面王國維這種受過完整私塾訓練的人優勢就大了,甚至還能引經據典,把許多歷史人物如同沉括、賈思勰之類的一個個援引出來。
王國維第二天找到了李諭,拿給李諭看。
李諭讀完后說“或許可以再加一些古今科技的對比。”
王國維說“古今對比”
李諭說“是的,其實過去我們的科技水平是領先于歐洲列強的,只不過如今此消彼長竟然落后了這么多。加上這種鮮明的對比,讓大家警醒的同時還能有趕超的自信。”
“好主意”王國維說,“我對于科學的過往了解不夠多,關鍵是說不上哪種東西有多么重要。”
李諭說“就比如祖沖之的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后第七位,領先了世界上千年。”
王國維納悶道“我的確在學習數理科學時,大體知道了小數點的概念,但卻不知道這有什么意義”
李諭笑道“意義嘛,解釋起來不太容易,因為起碼要懂一些數理知識。只能說,數學的先導作用很強,許多看似沒用的東西,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有大作用,所以只需要知道他很厲害就行了。”
王國維點點頭“我明白了,以先生的談吐,真可以看出先生已經達到了一定境界。”
現代人對王國維最有印象的恐怕就是他的那句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尹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李諭好奇問道“先生認為我已經達到了哪個境界”
王國維倒是一點都不恭維“我想先生已經達到了第二境界。”
李諭假裝不知道,問道“一共幾個境界”
王國維說“我認為有三層,但依我看,用不了多久,先生就可以達到第三層。”
李諭笑道“你還會算命。”
王國維卻說“雖然我不懂科學,但多少也曾留學日本,從報道上能側面看得出來,而且我也希望你可以達到那種程度,至少就可以證明中國人也能做到。”
李諭說“借你吉言”
第二天,發表在教育世界的文章真的引發了轟動,許多其他報紙爭相引用。
在蔡元培的中國教育會里,蔡元培對這篇文章高度贊揚,他對李諭說“你和靜安的聯合真是堪稱珠聯璧合,文學與科學俱佳的一篇文章。”
李諭說“如果能夠讓更多的人走向理工道路最好。”
蔡元培又對身邊的一人說“少泉,這篇文章也登在我們的俄事警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