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科夫已經為李諭訂好了船票,李諭想要順路去一趟瑞典,看一下自己的小島。
在瑞典不會過多停留,因為馬爾科夫還給他看了一份來自丹麥的信件。
李諭看封面,是丹麥嘉士伯基金會聯合哥本哈根大學發來。
可能很多人知道嘉士伯是世界上排名前幾名的啤酒商,不過這家公司對科學基金會的贊助歷史也非常長。
最典型的就是赫赫有名的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
對于李諭來說,去丹麥倒也算順路,圣彼得堡向西先到瑞典斯德哥爾摩,然后向西南走就會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反正它們都在波羅的海上。
至于哥本哈根大學,也不簡單,畢竟出過高達39個諾獎
哥本哈根大學對于自然科學一向比較熱忱,歷史上有過不少知名人物。李諭目前在數理上的成就已經很矚目,恰巧又身在圣彼得堡,這次怎么也得找過來。
嘉士伯聽說了西門子對李諭的邀約,現在歐洲對科技的推崇程度真心非常高,甚至一些自然科學外的人文學科也想學習自然科學發展的輝煌模式。
如歷史之類人文學科已經開始搞起了科學方法研究,一直到現在其實也稱為人文科學。
目前俄羅斯甚至把文學部放在了科學院里當然這個做法貌似有那么一點點不太合理哈。
反正能看得出,“科學”二字的力量已經十分強大。
不然新文化運動也不會打出“民主”與“科學”兩大旗幟。
“民主”代表的是政法路線,“科學”自然就是科技路線。
民主這東西很難評判,也過于泛泛,不同的國家國情又不同,非常復雜。畢竟是涉及對人的管理,超級麻煩,因為人是最難管的。
民主本身又是把雙刃劍,掌握起來的難度非常高,用不好就會掉入陷阱,就像之類的民粹或者南邊的鄰居印度那種無休止的內耗。
但科學就好說多了,因為這是對于自然的闡述,管你人類如何看待,就安靜地擺在這里,好處多多,除了使用者本身的問題,幾乎可以說是百利無一害。
李諭也沒必要拒絕,因為丹麥就是德國鄰國,近得很,順路還能在丹麥看到一位他非常想見到的人。
相見總是很短,馬爾科夫恨不得寫信給沙皇,讓他給李諭頒發一個俄羅斯科學院的榮譽院士職位,不對,不用什么“榮譽”,就直接是個正式院士也沒問題。
不過很可惜現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為了日俄問題忙得焦頭爛額,大鐵路花了這么多錢,勢必要穩住旅順這個終年不凍港然后染指東北。其他問題就只能暫且往后放放。
馬爾科夫和李雅普諾夫再次到碼頭親自送行李諭二人。
李諭笑道“過段時間我回國時,還回經過圣彼得堡,能夠再次見面。”
馬爾科夫二人也很客氣“我們一定幫你申請到大鐵路的使用權。”
李諭抱拳道“感謝二位”
下次見面肯定又大不相同了。
李諭提前給在瑞典的皇家數學顧問列夫勒發去了電報,他已經在小島等候。
“親愛的李諭先生,見到你實在是太高興了”列夫勒很熱情。
李諭道“別來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