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回到慕尼黑時,保羅戴姆勒與耶利內克還沒有離開,他們在仔細檢查車輛狀況,倒是保時捷已經提前走了。
“想不到你們還在。”李諭說。
“我們也要動身了,正好一起去趟維也納吧”保羅戴姆勒說。
“維也納”李諭道。
“對的,”保羅戴姆勒說,“我們戴姆勒公司最重要的一個研發分部就在維也納,四驅系統相關的研發工作是在那展開。”
李諭此前答應了他們進行共同研發,技術支持,也就不再拒絕,并且從慕尼黑過去也不算很遠,三百多公里。
“又是個小拉力賽,”李諭對呂碧城笑道,“正好看看音樂之都。”
“我知道,我曾經有幸聽過一次鋼琴曲,蠻好聽的。”呂碧城說。
“去了維也納,可不僅有鋼琴了。”李諭說。
此時奧地利屬于奧匈帝國里,與德國還是同一陣營,維也納是僅次于柏林,德語人口第二多的城市。
戴姆勒公司在維也納設置分部,也是因為耶利內克在此有非常廣泛的人脈,他不僅是個有錢的商人,還是奧地利的一名外交官,出任過奧地利駐匈牙利的大使。
雖然只是個分部,但是相比美國的那些小作坊汽車公司,維也納的戴姆勒公司分部規模就不小,而且研發能力很強。
可以說世界汽車的中心目前還是在德國。
只不過十年后當福特t型車橫空出世后,將會沉重打擊德國汽車行業。
流水線這東西的生產效率實在可怕,美國一年光福特t型車就能下線接近40萬臺。
而整個德國的汽車年產量則只有2萬臺。
這就屬于工業化對歐洲傳統手工作坊生產方式的直接碾壓,堪稱降維打擊。
最關鍵是流水線導致美國汽車價格非常有優勢一輛t型車后來能夠做到不到300美元一臺,而同時期的奔馳或者戴姆勒轎車至少要1000美元。
如此懸殊的價格,產能還比不上福特,差點把德國汽車產業就此沖毀。
不過正是因為福特的強勢競爭,導致奔馳與戴姆勒公司不得不在1926年進行合并,也就是今天的梅賽德斯-奔馳公司。
所幸那時候卡爾本茨還健在,能夠見證歷史性的時刻。
這套四驅技術用在德國汽車上挺合適,因為售價相對高,能夠撐得起成本。
李諭腦子里已經有了技術原理,與保羅戴姆勒以及邁巴赫一起用了幾天時間就完成了原型設計。
與此同時,愛因斯坦也傳來好消息,他在伯爾尼專利局申請的傳動軸式差速器獲得了通過。
邁巴赫興奮道“先生請盡快讓您在美國的工廠供貨,我實在想看看一臺集合了電子啟動系統、先進四驅系統、傳動軸式差速器的超級汽車會是什么樣子”
于是李諭給在美國底特律的別克和鄒周發去電報,希望他們盡可能分出一部分產能運到德國。
鄒周業已完成了對第二批學員的培訓,工廠里的人手多了一倍,不過顯然還是差很多。
好在想要招人并不難,如今紐約唐人街那些年輕人看到進入李諭的工廠有如此高的收入,一個個加班加點都在學習機械知識。
李諭為了平衡關系,還讓別克招了一部分美國人進入車間,但要求優中選優,并且盡可能接納女工。
這在美國可是很少見的,目前美國社會上對女性工作的歧視非常普遍。
別克不由得感慨“這位來自落后清國的人,為何有如此高的修養,真是令我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