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收到了幾十份表格,搞得自己就像一個人事經理。
當然不能全網羅走,而且多少還是需要一定的篩選。
李諭迅速出了一份試卷,里面包括了各專業內容,其實在現代看來都是基礎知識。
比如物理出了一道計算第一宇宙速度的題目。
后世相當于高一左右的內容,但在二十世紀初,還真沒有多少國人知道什么叫引力常數,更沒多少人知道地球半徑。
而一旦能夠答出來,就至少說明學到了較新的物理知識。
化學方面是幾個酸堿鹽的常識以及相關的化學式表達,也是初中化學內容。
不過如果能會這些,在清末民初的國內同樣非常罕見,因為其中涉及到了英文元素的表示,此項內容算是近幾十年才有的成果。
生物方面則出了關于微生物的一些基礎問答題。
畢竟李諭多少還是希望建個實驗室,然后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青霉素的研制,這是個不斷枚舉的過程,需要成千上萬次的嘗試才有可能得到優良的菌株。
在這個過程中,應該也能鍛煉這批人。
恐怕李諭的實驗室以后真的能出幾個諾獎哪。
答卷一個小時后收了上來,他從中先選出了20多份,基本已經是畢業生五分之一。
現在大學的招生規模很小,20來人已經是極限。
當然對于人才缺口來說,完全是杯水車薪,以后只能繼續自己建學校教育人才。
不管哪個時代,最缺的都是人才。
李諭也不著急,對他們說“各位可以先忙自己的事情,隨時來京城找我報到都可。”
清末交通不太先進,來到京城就說明每年回家的機會可能只有逢年過節。
好在這些人總歸家境不錯,不然輪渡錢和火車錢都出不起。
在圣約翰大學,李諭還看到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東西。
“這是乒乓球臺”李諭驚訝道。
卜舫濟校長對李諭能夠準確說出它的名字有些小驚訝“院士先生竟然認得這項運動”
能不認識嗎以后都成國球了。
李諭問道“哪里能夠買到這些東西我很想今后把它們安置在我開辦的學堂中。”
卜舫濟說“我是在四馬路的文具店看到的。我此前打過幾次,在我們國家有很多人喜歡。圣約翰大學里,學生要盡可能學到歐美的東西,我便安置了乒乓球臺,將來他們出國留學,也能通過運動更好與美國學生相融入。”
乒乓球進入國內的時間有點小爭議,大多認為大概1904年前后,是一個叫做王道平的上海文具商人,經常去日本采購新穎的文具用品時見到然后引入。
此時國內的文具確實少有適合新式學堂的,而隨著新式學堂大規模開展,文具成了一個很大的買賣,去日本采購文具完全是很正常的行為。
王道平就是在日本看到了一場乒乓球表演賽,覺得非常有趣,而且對場地的需求簡直太小,只需要一張桌子、球和球拍就夠,于是采買了不少乒乓器具回國。
不過后來又有人發現了更早的證據,國際乒聯刊登了一篇文章,提到1902年初,天津便出現了乒乓球。
不過時間上其實相差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