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凡直角都彼此相等
五同平面內一條直線和另外兩條直線相交,若在某一側的兩個內角和小于二直角的和,則這二直線經無限延長后在這一側相交。
問題出在了第五公設上。
因為它和前四條比,明顯太長了。
就連歐幾里得本人都對它不滿意,想要證明它,但無功而返。
千萬不要覺得數學家是沒事找事干,數學的建立一直是最為嚴謹的,一點馬虎不得。
后來數學公理化,甚至對112進行了一次漫長的證明過程。
注意,是“后來”,也就是起碼在1903年底這個時間點上,還沒有給出證明。
這事比較復雜,簡單說就是7年后羅素和他的老師懷特海開始寫數學原理,就是要搞定各種悖論,然后用邏輯來解釋公理。
最初他們繞了很大的彎子,證明112用了379頁紙
這本書看起來就是天書。
當然更沒必要看,因為他們繞的彎子太多,語言也太啰嗦。
很多人都吐槽過,再加上此后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橫空出世,基本上宣告了羅素這套理論的失敗。
但人家總歸是進行了探索嘗試。
其實后世人們可以用皮亞諾公理體系,兩頁紙就證出來112。
在繞回來第五公設,它實際上不僅深深影響了數學界,對物理學界尤其是相對論的誕生同樣影響深遠,所以不得不說。
因為第五公設直接導致了非歐幾何的誕生。
俄國的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與德國的黎曼分別完成了自己的非歐幾何演繹。
二者并不太一樣,但過程都是數學史上革命級別的大事。
言而總之,就是一旦基礎的公理或者公設錯了,整個數理大廈都要修改,然后誕生出一座更加恢宏的大廈。
數學界已經經歷了一次如此的大規模改動。
而作為先導,數學完成了革命,物理等學科就可以利用數學工具進行革命。
因為相對論就是建立在了黎曼幾何之上,也就是非歐幾何之上。
后來人們耳熟能詳的“引力導致時空彎曲”等理論,離不開黎曼的幾何。
另外,引力也是個看似最好理解,卻是個超級無底洞般的大坑。
甚至愛因斯坦晚年都在這上面栽了大跟頭,直接導致所謂“大統一理論”不可能完成。
因為愛因斯坦走錯了方向,引力實際上是最難的,應該最后納入。
不過怪不得愛因斯坦,因為那時候人們還不知道四大作用力中的強力與弱力。
其中關系有點復雜,以后得慢慢說。
反正現在邁克爾遜瞬間就聽出了李諭話中的意思“你是說,光速不變應當作為一種公理進行龐大的推演”
李諭點點頭“相對于麥克斯韋方程推導出光速表達式中所用的兩個常數電導率和磁導率,真空光速是一個更為基本的物理量。當然,不能否認麥克斯韋方程組的偉大,它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向我們暗示了光速可能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