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榮府是真的大,所以王伯把自己的兒子也接了回來過年。
當年差點被送進小刀劉凈身手術室的小王,如今在丁韙良的北京崇實學校已經讀了一年多的書。
按照學校的規劃,他至少要讀滿三年,然后考慮下一步去向。
王伯對李諭相當佩服,不住囑咐小王要努力學習西學。
正好現在府上有學生以及虞和欽這種人在,閑著沒事時晚上還能給小王補補功課。
小王對近代的科學非常感興趣,倒是樂得學習。
就像后世一樣,過年的時候很多業務都會停止。
朝廷各大部門甚至“封印”,防止有人偷偷內卷加班以前的確有人這么干,所以才把部門大印封起來,讓工作狂有勁沒處使。
但有些東西沒法停,郵遞業務就沒有中止,確切說是國際郵寄業務沒有停,因為還有一些外國人需要郵寄信件。
愛因斯坦的信漂洋過海終于到達了李諭手中。
李諭在京城,比較近便,不然這封信還要拖接近一個月。
趙謙每天都會去一趟大清郵局,這是李諭給他的一項日常小任務,沒辦法,如今這是最快捷的方式。
崔郵差看到趙謙,立刻對他說“有一封你們老爺的信,從瑞士寄過來。”
趙謙知道外國來的信件肯定一堆奇怪外國文字,別說外語了,連他都認不全,于是問道“真是老爺的”
崔郵差說“錯不了,從國外寄過來指名道姓要找國人的,只有你們老爺。你等等,我找一下。”
郵局有很多信箱,國際郵件會分類在不同的國家盒子里,比較多的是英法俄日等,瑞士之類的國家還真很少。
找信的功夫,崔郵差和趙謙閑聊道“才多久不見,你就穿上了這么好的棉襖子。”
一般的棉衣也要半兩銀子,趙謙這種質地好的,最少一兩銀子。
趙謙亮出手,得意道“不僅有棉襖子,我們家老爺還給我們發了手套”
“手套”崔郵差抬起頭,果然看到趙謙手上戴著一副稀奇的玩意。
雖然中國早就有手套,不過并不流行。
清朝時手部御寒的方式一般是把手揣在兩側袖子里,或者專門的“揣手”里。
另外清代一些服飾會有一種叫做馬蹄袖的設計,也是為了手部御寒。
平時馬蹄袖被挽至手腕之上;冬季外出時放下,為手掌保暖御寒的同時不影響指頭的靈活,從這個作用就能看出最初的設計有戰斗需要。
后來這種設計到了日常服飾中,在清朝的社會生活中,給尊長行禮請安時,撣落馬蹄袖一直是重要環節。
大家一定看過清宮戲,官員在給皇帝叩拜前,往往要分別拍打兩邊的袖子,實際上就是在撣落馬蹄袖。
從清太宗皇太極開始,這一動作被定為官員朝拜的規制,叫作“放哇哈”。“哇哈”就是滿語里對馬蹄袖的稱呼。
一直到晚清,手套才隨著洋人的到來再次進入大眾視野。
人們發現歐洲不管是神職人員還是軍官,都喜歡戴手套。
這與晚清富貴人士的生活習慣不太相同,清末的有錢人都喜歡戴各種扳指或者玉戒指之類,彰顯身份。
或許這也是咱們一直不重視手套的原因。
但大家現在一看西洋人有頭有臉的都喜歡戴手套,就有了跟風。
反正此時手套絕對是稀罕的洋物件。
崔郵差看到后確實挺羨慕,此時正是數九寒天,他的手伸出來找了一會兒信件就凍得不得了。
崔郵差哈了哈手說“以后我也給上頭念叨念叨,給我們配上手套。”
過了幾分鐘,他終于找出一份挺厚的信件。信件用精致的信封包裹,封印處蓋著厚厚的火漆,一看就是典型的西洋信件。
“應該就是這份了,還挺厚,我看看郵票,70法郎”
趙謙問道“法郎是啥。”
崔郵差說“具體是啥我不知道,不過一般從英國發過來的信件都要差不多接近3英鎊,我想瑞士或許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