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再次提到想要見見鹽商,以便多購入食鹽。
嚴范孫久在津門,自然認識,他的親家也是鹽商。
嚴范孫問道“帝師需要那么多食鹽做什么”
李諭坦誠說“做點咸菜疙瘩,給京津兩地的難民。”
“咸菜疙瘩”嚴范孫和張伯苓非常驚訝,跨度也太大了,剛才還是高大上的奧運會、新學堂,一下子就成了咸菜疙瘩。
李諭說“雖然我知道以我自己的力量救不了多少人,但只要是看在眼里總歸不舒服,所以力所能及要幫一下。”
嚴范孫和張伯苓抱拳道“先生高義”
嚴范孫接著說“不過我還有個疑問,為什么不直接發放食鹽那樣豈不更方便”
李諭說“既然已經是難民了,哪還有生火做飯的條件所以對他們來說,補充鹽分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天啃一口咸菜疙瘩。”
這種場面想想就讓人齒寒,嚴范孫嘆了口氣“我輩要做的終究太多。”
然后嚴范孫舉薦了一人“如果說津門鹽商中最愛慈善者,當是我的一位老朋友,王益孫。”
他的名字和嚴范孫有點相近。
嚴范孫繼續說“王益孫是山西人,你知道的,山西人在娘胎里就會做生意,來天津沒幾年,手上不僅有鹽引,連錢莊都開起來了。”
李諭笑道“山西人做生意的水平果然和釀醋不相上下。”
再往后,還有個更厲害的山西商人,就是李諭已經在美國見過的孔祥熙。
張伯苓又補充了一句“別忘了還有汾酒。”
嚴范孫帶著李諭找到了商人王益孫。
剛進他的鹽廠,就看到了幾塊四四方方的鹽磚,晶瑩潔白。
這些是最好的貢鹽,要上貢給朝廷。一塊75公斤,每年都要上交近千塊。
簡直就是白花花的銀子
鹽商生活歷來極為奢靡,提倡節儉的雍正批評過好多次鹽商們豪擲千金的舉動。
加上鹽屬于朝廷監管的產業,鹽商們的生意很好做,生活甚至要比江南的絲綢商人還要好不少。
王益孫見到當朝帝師到來,激動異常“您可是響當當的人物,我一介商賈,哪配得上您親自登門。”
李諭道“好說,好說。我來也是想讓王掌柜參與點積功德的好事。”
嚴范孫把李諭想要救濟難民的事情說了說,王益孫頗為感動“當年我曾邀請范孫兄以及伯苓到我館中授課,深受到他們二人影響。如今帝師所提要求,在下不敢不從。”
李諭笑道“其實對于你們來說,不過九牛一毛,而且我也不會一分不付,至少不會讓你虧錢。”
李諭知道,鹽的利潤蠻大的,成本實際上不高。
尤其自從天津的長蘆鹽場采用曬鹽的工藝后,產量和質量都大大提高。
王益孫說“不僅此事,本人亦有意資助帝師以及范孫兄的學堂。”
還有意外收獲,李諭道“這可真是太感謝了”
王益孫見到李諭后,竟然打開了話匣子,帶他來到自己屋中,說道“帝師,本人家中子女,全都接受新式教育,我還聘請了英國人教英語、德國人教德語;還有數學、物理、化學等科,都有老師。”
王益孫又給李諭展示了自己購買的一些科學儀器。
能把新學教育做到這份上,還真挺有魄力。
只是他這種做法,也就特別有錢的人家才支付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