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京城后,李諭先抓緊時間來幫著愛因斯坦完善并且論證論文中的數學部分。
歷史上愛因斯坦也的確請求過很多數學家,有出名的,也有相對沒那么出名的。
一方面愛因斯坦因為大學期間經常曠數學課,導致數學方面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就算數學好,也不見得能夠知道特定的物理理論用什么對應數學工具。
數學和物理的關系自然很緊密,但二者區別也很多,知道用什么數學工具就需要一定的科學直覺。
依靠著穿越者超前的眼光,李諭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大家都知道狹義相對論肯定要用洛倫茲變換,洛倫茲本人數學水平肯定足夠高,他可以說是個科學全才,研究的范圍非常廣,什么經典力學、電動力學、光學、氣體理論、液體理論、固體理論、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輻射理論、量子理論等等,光讀這一連串的名字就讓人感覺很累。
幾乎相當于物理學界的鳩摩羅什。
而且他在1902年拿了諾貝爾獎,在目前的歐洲科學界,是超級響當當的人物。
很多大學向他拋出橄欖枝,不過他所在的荷蘭來頓大學立刻給他把待遇提到非常高的水平,成功挽留住了一代大師。
而愛因斯坦一個小小的臨時三級文員,哪有機會和洛倫茲說上話。
說起來,至少在目前這個時間點,愛因斯坦見到洛倫茲的難度比見普朗克都難。
除了名聲上的問題,還有就是觀念上的差異。
洛倫茲搞出來洛倫茲變換,是從經典物理學出發的,他的思想里還是絕對時空觀。
但他幾乎是靠“猜”的方式,就得到了正確結果。
聽起來貌似和普通的中學生沒什么區別,就連超級牛叉的物理大師洛倫茲和普朗克,有時候也要靠最原始的猜。
不過人家猜的東西比較高端。
洛倫茲相信“以太”,他搞出來大名鼎鼎的洛倫茲變換,一開始就是想論證以太。
在這個過程中,他其實已經無限接近相對論的門檻。
但可惜由于沒有跳出錯誤的觀念,所以他最終只是用數學方法來論證以太會收縮膨脹
這并不是說他水平不行,完全時代所限。
后世大家很容易理解的“相對論時間”,洛倫茲雖然已經推導出來了時間變量,但他只是稱之為“ocati”,沒有理解到那就是另外一個參考系里面的時間。
后來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經過無數實驗室的重復,被證明是正確。洛倫茲仍舊不想放棄以太觀,于是在自己公式中添加了一個縮放系數,也不知道又是怎么湊出來的,沒有一點鋪墊,突然就甩了出來。
但就這么一甩,直中靶心。
為了配合麥克斯韋方程形式上的統一,洛倫茲還給之前引入的時間變量也加了這個系數,也就是最終形式的洛倫茲變換。
所以看得出,洛倫茲之所以能導出洛倫茲變換,完全是被逼之下的無奈之舉,因為他太想修正最新的實驗和經典物理觀念之間的鴻溝了。
但這個鴻溝可不是普通的鴻溝,要解釋明白,真的要拋經典物理學的根基。
結果就是他的辦法如同用地心說來強行解釋行星運行理論。
雖然嚴格意義上講,由于運動是相對的,這么做沒有錯,不過過程會變得非常非常麻煩。
他的論文看起來令人頭昏腦漲,超級復雜。
愛因斯坦本身數學水平就有限太難為人了
好在一旦引入相對論觀點,如同用日心說代替地心說,瞬間讓計算難度下降了好幾個數量級。
李諭花了兩天時間就完成了論文的修改和論證,對于后世的物理專業學生來說,就像一個普通的作業一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