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式雷是清朝皇室的御用設計家族,總體上他們是偏于建筑學的。
很多沒有接觸過工程的人可能不太清楚房屋設計的順序,在設計院里,不管是什么類型的建筑,肯定是要先有建筑設計及圖紙。
然后建筑設計及圖紙給到負責結構設計的人,他們進行受力分析計算。
最后才能出來完整的可以招投標的圖紙。
當然了,設計院出來的圖紙還是不能直接給到施工單位建房子,施工單位要繼續進行深化設計,變成現場施工人員能完全照著用的施工圖紙。
但工程過程中還會出現很多變更,所以最后建完了,施工單位需要再出一份竣工圖紙。
這才算完整的圖紙方面的工程資料。
聽起來就很麻煩,但為了質量與安全考慮,只能如此。
樣式雷更多的就是偏向于最開始的建筑設計。
從上面的順序看得出來,建筑設計是龍頭,很重要的。
由于古時候的建筑樓層很低,對結構設計的要求不太高,只需要關注最基本的“強柱弱梁”“強節點弱構件”就足夠,所以雷家不僅負責建筑設計,有時候還會專門負責營造。
勐地聽起來似乎沒啥,但實際上并不簡單,因為后來中國在建筑設計上一直落于人后。
很多各地的大型地標性建筑,都是老外設計,確切說,他們負責建筑設計,也就是建筑外形長什么樣;中國人負責結構設計。
最出名的鳥巢就是。
因為建筑設計需要考慮一個很關鍵的點美學。
至少到清末,咱們在藝術品位上絕對還是笑傲全球的,哪怕國力很衰弱。
不過后來,不知道啥時候歐美開始重視這一塊了,然后把握了全世界的藝術話語權,什么漂亮就他們說了算了。現代設計方面,中國起步又晚,導致在建筑設計的理念上稍稍落后。一直到李諭穿越前,才有所改觀,起碼不再完全仰人鼻息。
雷獻彩對小德張說“德公公,你學得挺快嘛,等你出了圖紙,我給你做燙樣。”
燙樣就是建筑模型,非常精致。
小德張笑道“這感情好,你的手藝亮出來,洋人肯定沒見過。”
后來雷家衰落,燙樣的技術就失傳了。好在雷家絕大部分圖紙被朱啟鈐搶救成功,目前七八成的雷家圖樣都在國家圖書館收藏著。好像到了李諭穿越前的時間點,國家圖書館工作人員連燙樣的工藝都復原了。
其實只要資金到位,任何古人的技術現代人都可以復原,就看想還是不想。
溥倫給了雷獻彩一張船票,雷獻彩畢竟是年輕人,激動得很。
目前雷家第七代雷廷昌還健在,他搞了非常多大工程,比如頤和園和慈禧的定東陵、光緒的崇陵。
雷獻彩笑道“說不定還能學點洋人的建筑式樣。”
李諭鼓勵道“完全可以,你如果去過租界,也能見到不少。”
李諭并不想看到這么好的一個建筑世家就此隕落,讓他見見世面會有幫助。
歷史上,清亡后,作為皇家御用的設計師,樣式雷家族完全沒了生計,迅速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