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李諭設計的實驗計劃,理查森的任務排在前面。
正好盧瑟福要去英國皇家學會匯報自己在加拿大麥克希爾大學近些年關于鐳元素放射性研究的工作,這才是他此次來英國的主要任務。
盧瑟福工作內容,大體就是說鐳元素會放射出熱量γ射線,說明原子內部含有能量;并且還有關于他提出的“半衰期”理論。
其實這就是盧瑟福四年后賴以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成果。
李諭作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自然有資格參加這場報告。
同時與會的還有開爾文勛爵、哈金斯會長、瑞利爵爺等一大票英國科學界大人物。
李諭同他們來到皇家學會的禮堂,這里雖然不算大,不過影響力卻一直很大。
里面的布置很像各位在電視里看到的英國議會報告人坐在一張桌子旁,四周是階梯式的座位。
開爾文勛爵和哈金斯會長邀請李諭坐在了他們身旁。
在報告開始前,大家已經知道了大體的內容,尤其是其中還有關于半衰期測量地球年齡的創舉。
這也是第一次有人提出此種辦法。
盧瑟福的這個報告含金量真的很足。
當下沒什么太多手段,想要測量元素的半衰期難度極大。但盧瑟福又天才般的構想出了一個方案,而且是非常簡單粗暴的方案靠人力去數單位時間內有多少原子放射出的粒子
只要是數出來這個數值,元素的半衰期就知道了。
盧瑟福是在加拿大完成的這項研究,他和助手蓋革就是蓋革計數器的那個蓋革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可以讓一個粒子放大成能夠被探測到的電流。
他由此知道了鐳元素的放射速率。
盧瑟福甚至還用試驗估算出了基本電荷為1x10的19次方庫倫,現代數值是16。只有3的誤差,真心佩服到五體投地。
要知道測量基本電荷后來也是一項諾獎哦當然那時密立根的試驗更加精巧。
盧瑟福測出鐳元素的半衰期是100年左右,他敏銳地感覺到有問題100年就衰變掉一半,那經過3萬年,就只剩下12的20次方
也就是不到百萬分之一,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地球的年齡不可能3萬年都沒有吧
自然界中怎么還會有這么多的鐳真要是存在了幾千萬年的話,應該早就衰變光了。
對于盧瑟福來說,只能靠猜。
他設想鐳元素不僅在衰變,而且也在產生鐳是其他元素衰變的產物。
最有可能衰變成鐳的就是鈾和釷,因為它們總和鐳一起出現在礦物里面。
盧瑟福傾向于認為是鈾元素衰變產生的能力,因為鈾礦里面的鐳含量多。
反正又是天才的設想。
通過鈾元素的半衰期盧瑟福猜測是幾億年,實際上是4億年,盧瑟福估計地球的年齡是幾億年。
雖然和后世差距不小,不過他的思路卻極富開創性。
后世考古研究中常用的碳14測量法,原理和盧瑟福是一樣的。
以上這些天才的思路,卻和開爾文勛爵的理論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