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呂碧城給李諭看了呂鳳翼留下的信,大體就是說他們現在家族中已經沒有人做官了,幾個月前朝廷又下旨廢除科舉,以往舉人還能有點賦稅上的優待條件,現在什么都沒了,所以家族財政出現了一些困難,希望李諭可以幫助云云。
呂碧城斬釘截鐵道“我和他們已經沒有關系了,他們想怎么辦就怎么辦。”
李諭攤攤手,只能裝作不知道。
按照此時的規矩,婚宴會擺兩三天,來者不拒,第二天大都是街坊鄰居,但辜鴻銘卻也是今天來的。
辜鴻銘的理由很有道理“昨天不是大官就是皇室子弟,來了說不定連口湯都喝不上。”
李諭笑道“我怎么會虧待您。”
辜鴻銘畢竟是民國幾大噴壺之一,輕易不要多得罪。
辜鴻銘還帶來了一個人,對李諭說“介紹一下,這位是延恩侯朱煜勛。”
“延恩侯”李諭腦子一蒙,并沒有聽過,但既然是侯爵,應該不是什么小人物,只是眼前這位延恩侯衣著普通,不像一位侯爺。
辜鴻銘說“延恩侯是朝廷恩賞的前朝朱家子孫,特意設置了世襲罔替的爵位。”
好嘛,原來是老朱家的。
不過實際上清朝入關時,對明朝皇室大肆屠戮,不僅直系子孫,就連其他朱姓諸王遍布全國各地的王子們,也幾乎沒有誰逃過大浩劫。
但民間思明的情緒一直很重,江南那些士大夫們又都是墻頭草,一旦有誰能打贏幾場仗,或者鄭成功及鄭經一掃乾坤,這些人大概率又會倒向明朝。
康熙年間還有層出不窮、真真假假的“朱三太子”,號召力不可謂不強。
另外,康熙年間準格爾又逼近過北京城,烏蘭布統一戰幾乎葬送大清,差一點復現當年俺答汗的壯舉。
話說很多人看康熙王朝這一段時,只記得康熙和寶日龍梅的野戰了,根本沒怎么關注這場戰爭咋回事,似乎是穩贏的局。
其實大清已經是背水一戰,康熙爺御駕親征時把所有八旗以及包衣奴才都帶上了,打輸了不用回北京城,直接回東北老家就行了。
那段時間南方的朱三太子們也挺活躍。
后來是雍正想明白了,與其讓民間打著各種口號反清,不如自己扶植一個聽話的朱家后裔。
這一招真的狠辣。
雍正在軍隊中找到了一個叫做朱之璉的人,此人據稱是朱元章第十三子朱桂的后裔。
朱之璉的祖上在與清軍作戰時被皇太極俘虜,歸順了清廷,編入了漢軍鑲白旗。
但據后世清史專家的考證,發現他的身世存疑,是不是真的朱元章子孫還不一定。
不過這都不重要
清廷說他是就是。
雍正賜予他一等延恩侯的爵位,還把他全家抬了旗,進入了上三旗中的正白旗。
反正清廷要的就是一個聽話的明朝后裔。
歷代延恩侯只需要每年去按時祭拜明朝皇陵,就可以享受清廷的俸祿,和犬豕無異。
可憐當年崇禎寧可吊死煤山都不投降,后來竟然出了這么個不肖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