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最后給復旦公學捐了5000兩,不過還算小錢,因為馬上就有一筆更大的支出。
陸家實在是無法繼續承擔皕宋樓的負擔,準備出讓這十萬卷古書,價格按之前談好的25萬銀圓。
再不出手,日本的文物獵手島田翰說不定會做什么小動作,未免夜長夢多,還是趕緊買下來為好。
當時約定李諭與張元濟以及李叔同共同拿這筆錢,但他們兩個沒有這么多現錢,于是李諭拿了大頭,出了20萬銀圓,張元濟出3萬,李叔同2萬。
正好李諭當時買下了豫園,就讓楊斯盛專門修一個藏書樓。這批書運抵上海需要半年以后,那時候樓也能修好。
李諭沒有繼續待在上海,轉而回了京城。
到達塘沽港時,李諭實在有點受不了這種緩慢的交通方式,于是找到了唐紹儀。他剛剛當了新任的鐵路大臣,是民國初年權力巨大的交通系的開始。
李諭把想法一說,唐紹儀就同意了,因為上海太重要,根本不需要多說,大家都知道津浦線的重要性。
唐紹儀說“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去年剛剛開始籌辦京張鐵路,此時資金恐怕難以籌措。”
李諭給他出主意“只要洋人不要路權,完全可以找洋人的銀行借款。”
唐紹儀思忖道“洋人對路權極為看重,只借錢就怕他們不同意。”
李諭說“那就找兩個不同國家的銀行借錢,或者干脆找美國銀行借款,他們現在不是天天嚷著門戶開放嘛,對殖民不感興趣。”
唐紹儀說“如果真的能夠只借錢而不喪失路權,其實事情很好推動。四年前袁大帥就曾經提議過,但大家不愿意讓這條交通動脈的路權握在洋人手里,所以一直擱置。”
李諭又補充說“鐵路一響,黃金萬兩。只要是付款條件良好,不信所有的洋人銀行會忍得住不借錢。”
唐紹儀說“但借款數額是固定的,鐵路真的開始修建后,時常會超出預算。”
李諭自然明白這種道理,于是說“到時候大不了借用洋人的銀行繼續增發債券,大型基建工程到哪個國家哪個時代都離不開金融手段。”
唐紹儀感覺的確是條好路,他也知道當初法國靠著金融手段兩年還清50億法郎賠款,按照當時的匯率,這可是折合白銀超過12億兩的巨款,比清政府所有賠款的總和還要多。
唐紹儀說“我會盡快寫好奏折上奏朝廷。”
李諭可是太希望這條鐵路快點落成了
回到京城后,李諭看到家中多了不少包裹和信件,包裹是從歐洲寄過來的一批科學雜志。
李諭先打開看了起來。雜志很全,剛翻開一本就看到了尼爾斯玻爾的大名,但刊載的只是他一篇學士畢業論文,名字叫作水的表面張力的測定。
此時歐洲大學搞物理專業的基本都得寫實驗類的論文,像李諭還有愛因斯坦、普朗克這種純理論物理的很少。
當然,為了保住地位,他們也要寫點實驗方向的物理論文,不然別人真的會以為你壓根不懂物理。
另外,雜志里已經有了愛因斯坦在1905年的所有五篇論文,質能公式赫然出現在了物理年鑒一期雜志上。
李諭又打開了一封信,看封面是來自英國皇家學會,以為寫信的還是開爾文勛爵或者哈金斯會長,沒想到卻是來自學會中的一位院士洛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