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員說“當然不行,你們要是上來了,買了票的人怎么辦”
沒一會兒,留日學生會館的幾位代表人物馬君武、胡漢民以及秋瑾都到了。
一年多不見,秋瑾已經堪稱脫胎換骨,她意氣風發道“走我們都走”
馬君武攔住他們“不行,這件事在會館中還沒有定論。”
梁啟超作為大佬主持大局說“君武說得對,凡事要商量留學是大事,不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的。正好科學巨子李諭到了,你們還是好好再商議此事。”
秋瑾看到李諭,感覺應該賣他個面子,于是說“好,我就隨你們再去會館爭辯一二。”
路上,李諭向梁啟超要來了一些材料,看過后不禁苦笑“這都是誤會吧。”
梁啟超問道“誤會什么誤會”
李諭指著報紙說“一切的反對意見,都是來自報紙上這篇題為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的日本政府規定,但日文的取締與的取締并不是一個意思。”
任何一個上過日語課的人肯定都聽過這個說法中國人學日語,看似全是漢字、很容易學,但稍有不注意就容易誤翻,弄成大型事故現場。
此時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事件就是個超級典型。
日本發布這個文件,是受到了清國駐日公使的壓力。
眾所周知,日本是革命派大本營。
日本與美國有類似的想法,都希望把中國的留學生招過來,讓這些未來中國精英親日或者親美,將來對他們將大大有利。
這屬于持續上百年的陽謀,到李諭穿越前也不罕見。
不過效果其實并沒有日美方面理想中那么好。
反正留日的這些人后來大都是堅定抗日的。
留日之所以現在非常盛行,是因為有一個大優勢便宜。
留日一年的學費大概是35日元到60日元,一年最高超不過十五六兩銀子。
但留歐或者留美那就很可怕了,清廷給官派歐美留學生發放的津貼標準,是每年1200兩白銀,其中學費每月20兩,其他為住宿和差旅。
一年十七八兩和一個月20兩,再加上吃穿住行方面的費用差距,日本留學的性價比簡直不要太高。
所以即便考不上官派留學,清朝的一些中產家庭也可以負擔留日的費用。
但要想自費留學歐美,真心非富即貴才行,一年1200兩可不是鬧著玩的。
當然,由此也衍生出此后“歐美同學會”看不上“日本同學會”。
留日學生多,問題就出現了,截至目前,至少有一兩萬在日本的留學生。要只是學學習還好,但這些人幾乎都有革命情緒,對于清廷來說就很麻煩,于是乎清廷要求日本好好管管留學生。
日本目前的政策是聯合清政府,自然同意,于是出臺了一項規定,原名是關于準許清國學生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但日本報紙在報道這個規定的時候,簡化了新聞標題,改成了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
學生們一看,要取締我們這不就是赤裸裸的歧視嘛于是紛紛抗議。
其實真的是個誤會。
梁啟超的日文也算不上多好,主要他一直覺得日語簡單,當年在赴日的輪船上突擊就學會了一半日語,讀書看報不成問題,因為日語中有太多漢字,他大約就是這么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