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正在看書時,巖崎小彌太找到了他。
這位未來第四代三菱掌門人是來邀請李諭的“尊敬的李諭院士,我的堂哥,即三菱集團社長巖崎久彌以及三井大掌柜益田孝專門在富貴樓宴請閣下。”
巖崎小彌太放上了一張請帖。
李諭早就會猜到他們有這種動作,自己在從上海來日本的路上仔細考慮過如何與日本做生意,最好還能給今后留點伏筆。經過一路的深思熟慮,李諭終于想到了一個很不錯的突破口。
很多人肯定清楚,日本在二戰前有四大財閥三井、三菱、住友、安田。
其中三菱是名氣最大的,或者說它是最高調的。并且三菱搞的是純軍工業務,后來給日本海軍造了不少軍艦以及大名鼎鼎的零式戰斗機。
所以三菱是最難滲透的,畢竟軍工業務太敏感。
但三井就不一樣了,你可以理解為三井搞的是后勤方面的業務。
并且日本最大的財閥其實就是三井。
李諭有一些經營理念就準備學習三井,比如盡可能的低調,做隱形帝國。
后世韓國的財閥更加厲害,幾乎能夠控制國家經濟,有人說一個韓國人肯定離不開三星。
這句話放在日本的話,就是三井財團,三井的業務遍及日本人方方面面的生活。
什么豐田汽車、東芝、東麗、711、吉野家、富士膠卷等等都是三井財團的。
注意是“三井財團”,就是一堆大企業抱團取暖,比如豐田,三井根本不可能控制豐田。
他們組合在一起才叫“三井財團”。之所以叫“三井財團”,而不叫“豐田財團”或者“東芝財團”,是因為這些大公司中,只有三井是開銀行的,是他們整合財富的依托。
三菱、住友等其他財團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用看也能猜到,它們都是開銀行的。
所以說白了,就是一群搞制造業的找一兩個開銀行的合作,一起玩投資,而不是組成一個新的企業集團。這就是現代意義上的日本財團。
只不過在二戰前,三井家族還是可以控制旗下企業的,所以可以叫做“財閥”,而不是“財團”。
日本的這幾個大財閥,在二戰期間都是日本帝國侵華的大幫兇。打仗不僅需要三菱的戰斗機、軍艦,自然也離不開后勤,三井在這方面出力甚多。
而三井可以通過投資持有一定的股份,因為三井最早實行了經理人制度,拋棄了家族化管理。
財閥這幫人很明白,家族管理太過依賴掌門人的能力,如果掌門人不行,就會連累到財閥自身,還不如聘請有能力的職業經理人幫他們打理生意。
談到侵華,日本的大本營是東北地區。
日本在東北最有名的企業是“滿鐵”滿洲鐵路株式會社。這是日本在東北最重要的頂級公司,霸占著東北上萬公里鐵路,經營著規模巨大的撫順煤礦和鞍山鋼鐵,支配著大連、旅順、安東、營口的碼頭。
滿鐵的股權,50是日本政府,另外50是民間投資,主要構成就是三井、三菱、住友等財閥。
另外,日本在占領華北后,又成立了華北開發株式會社,對華北地區交通運輸、電信、發輸電、礦產、制造、鹽業進行統一壟斷經營。
這個“華北開發株式會社”總資本35億日元,也是日本政府投資一半,財閥們投資一半,最大的三家民間股東是三井、三菱、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