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后來中山先生的得力干將,在民國初期的政壇上影響力不小,“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就是他協助制定。
李諭又問“邀請我做什么”
廖仲愷說“會中有些矛盾,我們與太炎先生等人爭執不下。上次我在留學生會館聽過您的演說,大家都認為你是明事理的人,所以希望一起來看看。對了,太炎先生也提到可以請你來。”
李諭感覺此事不太好處理,他知道現在是光復會與同盟會出現明顯分歧的時候。
中山先生以及黃興、廖仲愷、宋教仁等人是同盟會這邊;光復會的大佬也很多,章太炎、蔡元培、陶成章,以及秋瑾、徐錫麟等。
兩邊的主張雖然都是革命,但分歧從來就沒消除過。
光復會的宗旨是“光復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本身源自一個暗殺組織,此后也崇尚暗殺。
同盟會的綱領則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二者聽起來似乎很相近,都是為了反滿;但同盟會的政綱中還有“平均地權,創立民國”的內容。就是因為有這一條,同盟會才不同于舊式會黨,是它成為具有近代政團性質的關鍵。
不過,大多數人并不了解中山先生所提倡的民主共和。
眾所周知,同盟會是華興會、光復會、興中會等一起組成,但他們之間并沒有上下級關系,基本是并列地位,并沒有擰成一股繩。
興中會主要成員是華僑,很多是廣東人,根基在華僑群體;
華興會成員多為湖南人,且多是留日學生,他們與國內新式學堂和新軍聯系緊密;
而光復會的成員多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基本來自浙江。
他們合并成同盟會后,不能跳出自己的小團體,組成一個更為強大的革命團體。
換句話說,同盟會成立后,因為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三者固守自身利益,沒能完全融合,致使同盟會更像一個松散的組織。
好在大家普遍有一個信念,即推翻滿清統治。甚至還有人主張把同盟會改名為“反滿同志會”。
幸虧中山先生比較有遠見,一再強調大家不僅僅是反滿排滿,如果有志向一致的滿人,也可以一起共事。
不過光復會的人并不贊同同盟會推翻清朝統治后,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理念。
光復會主張恢復漢室,建立漢人統治的政權,換句話說,只認漢地十八省。
總之光復會的帝王思想仍舊沒有徹底抹去。
這就導致二者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在東南亞等地區的活動中,二者還有過對立。對于革命力量來說,是有所削弱的。
廖仲愷拿出章太炎以及宋教仁分別寫的信,都想請李諭過去一趟。由于中山以及黃興都不在日本,宋教仁目前實質上是同盟會的老大;章太炎則是光復會的領導。
宋教仁覺得李諭和黃興關系還不錯,并且在知識分子中知名度很高,又當上了這么多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影響力不可謂不大。
而章太炎看得就更加深入且直接,因為他清楚光復會與同盟會矛盾的集中點錢。
章太炎又曉得李諭資金充足,雖然他不會直接參與革命,但借點錢總可以吧,有借有還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