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諾獎頒發完后,很快就進入了1908年的評選工作,李諭收到了諾獎委員會的來信,讓他再推薦一人。
李諭很想推薦普朗克。有類似想法的人在歐洲還有不少,比如1903年因電離理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瑞典科學家阿倫尼烏斯。
但他們推薦普朗克的理由多是關于原子論方面。
這幾年普朗克對原子論的貢獻著實不小,最重要的就是他的輻射理論出人意料地重新得出了玻爾茲曼常數k,并且給出了在電動力學和原子假說之間關系。
這是后世的表述。
按照現在阿倫尼烏斯等人的說法,玻爾茲曼常數k的意義在于給出了以太和物質之間存在聯系的線索。
只是普朗克本人從1905年就開始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以就算他本人比較保守,也不能完全贊同這種說法。
但不管怎么說,玻爾茲曼常數k本來就是基于原子論而誕生,所以普朗克的工作終究是大力支持了原子論,是一項重大成就。
至于讓普朗克真正揚名立萬的黑體輻射公式及量子理論,現在科學界還沒有認識到它們的重要性哪。
還是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等量子力學的根基站穩再說。
而且普朗克的科學地位已然很高,再加上他是個長壽的人,諾獎早點晚點不是很重要。
所以李諭還是按照歷史上的情況,回信推薦了法國的李普曼教授。
柏林實驗室,普朗克拿著一本雜志進來對李諭說“我整理了一下,發現你似乎并沒有給我們物理年鑒投過稿件,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李諭大部分稿子都是寫給了英國皇家學會會刊和美國的sce。而現在物理學界的權威雜志、普朗克主編的物理年鑒,似乎還真沒有投過。
好歹是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的重要雜志。
李諭趕忙說“我正準備投。”
“這還差不多,”普朗克說,“我心中已經有一個選題,就是此前你寫給英國自然雜志那篇關于同位素假說的文章,讓我想起了近幾年有些銷聲匿跡的普勞特假說。”
“普勞特假說”這名字李諭都有點陌生。
普朗克說“差不多八九十年前,英國化學家普勞特經過實驗觀測,猜測氫原子是各種元素的元粒子。也就是說其他元素的原子數都是氫原子的整數倍。不過最近幾年很多化學家發現,一些元素的原子數并不是整數。
“如果按照你所說,原子存在同位素,那么普勞特假說或許還是站得住腳的,只不過普勞特說得不太準確,選錯了元粒子罷了。”
李諭一聽就明白了,于是說“通過教授的量子理論可以推測出,必然存在最小單元,整數倍無可爭議。”
“我都不像你這么有把握,”普朗克說,“如今許多教授連原子都不承認,別說更小的元粒子。”
“實驗已經暴露出了端倪,不承認都不行,”李諭斬釘截鐵說,“而且物質世界不僅有最小單元這種下限,還存在上限,比如溫度。”
李諭在紙上列出算式,接著說“按照教授的黑體輻射理論,物體輻射電磁波的波長取決于物體的溫度。
“沸水輻射的電磁波大概是7800n也就是中波的紅外線;
“太陽表面的溫度大概是5500度,輻射的電磁波波長大概是500n;
“太陽核心溫度1600萬度,輻射的電磁波018nx射線的范圍。”
后面要是繼續寫的話,原子彈爆炸核心溫度35億度,電磁輻射就很可怕了,波長小到了00083n,也就是伽馬射線。
不過考慮到原子彈還沒有出現,李諭沒有提這回事。
但只是寫到太陽核心溫度,普朗克就已經看懂“波長不可能無限小,存在下限。”
李諭說“以教授的名字命名的普朗克長度,就是最小值。而代入普朗克長度,經過計算,便得到了這個數字。”
李諭寫出了“14億億億億度”的結果,推算它并不復雜。
普朗克說“其中仍舊有整數倍關系,只不過藏得比較深,在最小長度上。”
只要是出現“整數倍”幾個字,往往說明和量子力學關系匪淺。
李諭說“但這個溫度永遠達不到。”
普朗克說“永遠達不到”
“是的,”李諭說,“就像絕對零度,也永遠達不到。”
普朗克立刻問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絕對零度代表了分子熱運動停止的溫度;而絕對零度呢,又代表什么”
其實現在的科學家還不知道微觀世界的粒子不可能靜止,因為一旦靜止,你不就同時知道了它的位置和動量,違反了不確定性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