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嘛,還真是
但李諭真沒法子拒絕。
陳其美說“現在像您的學校一樣有洋教師的不好找。”
李諭說“好吧,不過在我的學校上學,一定要遵守校規。”
陳其美說“帝師放心,這孩子很聽話。”
陳果夫陳立夫雖然位列民國所謂四大家族之一,但他們比起宋子文家族、孔祥熙家族真是小巫見大巫。
李諭對他們都沒啥好感,但財政界的人物總歸比軍政界的人物好干預一些。
以后最少能通過自己施加的影響,在經濟方面讓國內的普通老百姓生活稍微好一點。
李諭說“去報名處調表吧,分班老師會根據學力的考核進行安排。”
陳其美說“有勞帝師”
這段時間,李諭又通過自己興建的幾所學校,以及申報、大公報等各大報紙,發布了數學競賽的邀請。
由于比較難組織集中考試,李諭便采取了一種很“粗魯”的方式進行海選他直接在報紙上登出一些題目,然后讓各地看到報紙的人給他回信。
郵費由李諭承擔,集中寄到目前大清郵政的集散點北京。
出的題目以簡潔為主,不能太復雜,但又要考核足夠深奧的數學知識。
基本上是高考數學倒數第二道大題的水準。
出題難為別人的感覺不要太爽。
回到京城后,李諭便收到了一些回信,大體看了看,答對的人不是特別多,但還是有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
李諭隨后對這些挑選出來、經過初試的人員寄回了復試題目。
復試題目就比較難了,比如數學,李諭出了一道形式超級簡單的解方程題目
x33x10
括號里的“3”是三次方的意思。
猛一看很簡單,但其實這個方程是所謂的“韋東奕方程”,不能通過經典的因式分解方法進行解答,解的形勢也比較復雜,是用三角函數表示的。
這次答出來的人就更少了。
但有一封信引起了李諭的注意,回答得非常漂亮。
再看郵戳,是從遙遠的昆明寄過來,名字叫做熊慶來。
熊慶來是此后清華數學系的主任,發掘華羅庚的伯樂。
李諭立刻給他寫了信,詢問對方愿不愿意到自己所建的中學,去近一點的如廣州也可以。
熊慶來目前只有十六歲,他立刻回信“本人更愿意到離著帝師比較近的天津或者上海。”
李諭直接在信中夾上了一張銀票寄回去,作為盤纏。
熊慶來膽子也是大,獨自到達廣州后,又搭乘輪渡抵達了天津。
風塵仆仆到京城時,已經瘦了一大圈。
見到這個年輕人,李諭有點感慨,果然數學是天生的
熊慶來第一次到這么遠的地方,問道“您就是李諭院士”
李諭說“沒錯,我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