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宅院的倒座房中電話響起,王伯接起來問道“哪位”
“凈整這些花里胡哨的,電話當門鈴用告訴李諭,我是醇親王。”載灃說。
王伯來不及轉接電話,趕緊打開了門“攝政王,我這就去告訴老爺。”
載灃心情差得很,“我自己進去就行。”
李諭趕到客廳時,王伯已經給他沖好了茶葉。
“攝政王,您怎么來了”李諭問道。
載灃說“我碰巧剛剛路過附近,突然聽說南方要議和。”
李諭疑惑道“這事,好像應該問內閣”
載灃說“不我要先以朝廷名義,發一道通電,告訴全國朝廷立刻舉行立憲。”
看得出,載灃是真的有點急了。
李諭說“通電全國”
載灃說“是的,所有的電臺都要接收到,這件事只有你可以做到。”
李諭說“可以是可以,但現在通電的費用很高,發到每家電報局或者報社、通訊社的電文,每個字都要一角。現在全國差不多有兩百多家電報局和三十多家報社、通訊社,如果都傳達,就是大手筆。立憲是大事,想要說清原委往往需要幾百字,算下來,一次全國通電需要一萬元左右。”
民國時期的通電也差不多這水平,所以每次在電視上看到某某大人物又要通電全國,都得花大把銀子的。
當然了,他們“通”的基本都是民脂民膏。
李諭的無線電已經把每個字打下來了好幾成,否則一個字至少要一角六七分。
不過現在無線電運用地也廣了,此后電報局還會增多,所以總體價格仍舊不低。
載灃說“這錢我來出不能讓立憲希望徹底破滅。”
李諭聳聳肩“請您盡快把電文給我吧。”
載灃的動作很快,一個時辰后,就派人送了過來。
清皇室在這次通電中把姿態放得很低,只求按照英國的立憲制度來。也不學日本了,因為日本的天皇權力不小。
李諭帶著電文找到郵傳部大臣唐紹儀,“唐大哥,備個案。”
唐紹儀看了看載灃的通電內容,說道“已經晚了,純粹浪費資源。”
話雖這么說,通電還是得通出去。
可現在南方各省早就不認愛新覺羅了,正在組織議和事項。
電文發出去后,唐紹儀說“疏才,正好袁公有請,一起到他府上去吃頓飯。”
李諭說“袁大人不應該很忙嗎”
唐紹儀說“你手中的無線電技術至關重要,現在關鍵的已經不是打仗,而是情報傳遞。而且,今天就是隨隨便便的一場家宴罷了。”
李諭不再多問“我來開車。”
這時候南北雙方要展開為期一個月左右的議和,議和的地點在上海租界,袁世凱肯定不會去,而是讓唐紹儀作為全權代表。
而唐紹儀說是北方代表,其實就是代表的袁世凱一人,清廷已經是個空殼子,議和中的一個重要議題便是關于如何處置清王室。
作為遙控指揮者,袁世凱每天都要讓唐紹儀匯報最少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