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濤說“我明白,孫先生要給你做一面錦旗,并親筆題字一幅,同時許諾4000萬馬克你可以抽走一成。”
李諭笑道“我不需要,只要你們以后照料一下民族產業就好。”
陳錦濤說“那是應當的張謇部長說,上海要成立實業協會,我們可以推舉你為會長。”
上海的實業協會也是今年成立,按照歷史,應該是李四光當會長,不過現在他被李諭搞去英國留學了。
李諭說“再推辭就過意不去了。”
正好借此機會在一戰前好好扶持起民族產業。
上海以及江浙地帶的民族資本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有了很不錯的規模,只需稍加引導,給他們市場,就能爆發出很大的潛力。
實業協會的副會長是老熟人馬君武,他還是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
在協會里,馬君武只掛了個名字,幫著會長處理一些涉及政府的事務,其他的會內事情并不管。
李諭的相關產業現在可以輕松地在江浙展開,不管是拿地還是招人,都能順風順水。
至于首先扶持的民族企業,還得是比較常規的棉紡織業以及食品加工業。
尤其棉紡織業,雖然一直是咱們的傳統產業,但在近代一直被洋人壓著。
而李諭想得簡單粗暴,扶持棉紡織業不僅能壯大民族資本、解決大量勞動力就業問題,關鍵可以讓小鬼子難受。
實際上,在九一八之前,日本雖然看起來經濟比民國好,但日本的經濟其實完全依賴中國市場。
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資源供應國以及外貿市場。
可以說沒有中國的資源和市場,小日本立馬就能完蛋。
這時候的日貨根本談不上高大上,就是棉布等日常用品。
民國政府也知道要保護民族企業,從1929年開始,慢慢提高了關稅。
在此之前,日貨在國內確實挺有市場。
現在國內對日本的感覺十分微妙,不像抗戰爆發后那么痛恨,畢竟甲午一戰沒有傷及根本,大家還是有向日本學習的心態。
所以即便民國年間爆發過多次抗日游行,抵制日貨,都沒有太大成效。
沒辦法,這就是工業國對農業國的降維打擊,日本棉布確實便宜又好用。
但李諭就不能坐視小鬼子舒舒服服傾銷了,他準備引進美國英國的先進生產線,然后借由中國更加廉價的勞動力,讓日本本土市場嘗嘗中國棉布的反傾銷感覺。
還有各種如味精、方便面之類的生活用品,絕不會給歷史上小日本傾銷的機會。
戰爭嘛,打的本來就是經濟、是后勤,提前二十年掐一下小鬼子的奶,至少能讓它營養不良。
至于日本國內民眾會過得更加艱難,就不是李諭應該考慮的事了,更沒啥心理負擔。因為歷史上日本的普通人都在享受著戰爭紅利,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