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雖然知道事情真相,不過當下時局,根本不可能完全揭開真相,甚至真相都沒有那么重要。
孫先生得知消息后立刻從日本歸國,章太炎也辭去東三省籌邊使趕赴上海。
只是國黨內部對這件事產生了極大分歧。
此時的國黨在國會還能發起對國務總理趙秉均的彈劾,以震懾背后的袁世凱。
但他們想不到袁世凱已經把趙秉均當做一枚棄子,不久后趙秉均就暴斃而亡,死因也是一樁謎案。
李諭在東平路有個暫時無人居住的別墅,直接給廖仲愷、于右任等人使用。
不久后,章太炎邁步而入,“疏才,他們都在”
李諭回道“都在等太炎先生。”
章太炎上了二樓,孫、黃以及于右任、廖仲愷尊敬道“太炎先生。”
章太炎難得對他們也客氣道“別來無恙。”
之前章太炎與他們關系鬧得蠻僵,但宋案發生后,章太炎敏銳地意識到很可能是政治謀殺,背后的指使者必然在京城。
他準備與孫黃一派和解,一同度過危機,只是觀點上卻不統一。
大家一起坐在了沙發上,而孫先生則獨自坐到窗臺邊。他現在非常自責,認為宋教仁是替自己而死。
章太炎看了他一眼,轉過頭氣憤道“當下最嚴重的問題是專制與腐敗,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談共和與民主就是空招牌。在專制之下,想要爭取共和的領頭人竟然被政治謀殺,天理難容”
“在這一點上我們與先生意見相同,”黃興說,“袁世凱做得實在過分,不敢面對民選,便使用陰毒手段。”
“不”章太炎說,“我不認為幕后指使者是袁世凱,以我對他的了解,袁世凱的政治智慧不會讓他如此愚蠢。真正的佞臣是總統府四兇。”
他所指的“四兇”,是總理趙秉均、秘書長兼交通部長梁士詒、拱衛軍司令段芝貴以及參謀部次長陳宦。
黃興說“他們都是袁世凱的人,自然代表了袁世凱的意思。”
章太炎說“問題是并沒有直接證據。”
黃興道“至少可以用法律手段發起彈劾。”
章太炎沉思片刻“在我看來,袁大總統只能說脫不了干系。現在最好的辦法應該是南北再次和解,力求和平,然后說服袁世凱退位,像孫先生一樣隱居民間。”
章太炎的思路不能說錯。
如果在和平年代,一個成熟的現代國家遇到如此高級別又說不清道不明的案子,涉嫌的高官肯定會自動辭職以化解危機。
然而此時的民國太年輕,要是僅僅為了避嫌就讓袁世凱退位,別說袁世凱不愿意,袁黨中的既得利益者也不會同意。
此時孫先生終于發聲“一切都是徒勞,只有進行二次革命,像推翻清政府一樣推翻袁世凱政府,才有共和的希望。”
黃興反對道“目前法律途徑已經有一定效果,貿然革命是不是太倉促”
孫先生則堅定道“不貿然革命,難道等袁世凱準備好后把我們一個個逮起來”
黃興道“可是眼下全國都渴望和平,此時發動革命,會不得人心。”
“那就任由一個專制甚至有更大野心的人在總統位子上坐著”孫先生大聲說道,“拖得越久,只會讓時局越發難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