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白您的心情。”李諭說,然后又問起了風洞相關的事情。
埃菲爾打包票道“后續詳細的數據我會整理好一份再送給先生。”
李諭說“這次真的多謝了”
晚上李諭請埃菲爾用餐時,他又叫來了另一個老者加利埃尼。
這位一戰初期指揮法軍贏得關鍵的馬恩河戰役勝利的老將軍,其實已經準備退休,趁著現在仍在職趕緊發揮一點光與熱。
“李諭先生,我們想要采購一批高功率無線電設備,”加利埃尼說,“這件事想必我的朋友埃菲爾先生已經告訴了你。”
李諭說“是的,將軍,設備用常規的民用合同采購即可,至于貴方怎么用,不在我的考慮范圍之內。”
加利埃尼說“先生果然是個聰明人。德國自恃擁有最好的技術,可我們也不會示弱,尤其不會讓德國人的速勝計劃得逞。”
李諭心想,原來你們啥都知道。
一戰不是驟然打響,薩拉熱窩只是個導火索而已,真實原因就是大家都想打,而且已經備戰多年。
早在1906年,德軍統帥施里芬就制定了施里芬計劃,簡單說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借道比利時,在六周之內攻克法國;趁著這段時間俄國無法集結兵力,消滅法國后再把大軍調到東邊。
這么做很好理解因為德國的后勤供應不了兩百萬兵力長期作戰,大軍三個月就可以吃光政府全部預算,六個月打光所有的戰略儲備。
因此閃電戰是德國唯一的出路。
不過各位更要關注的是,施里芬計劃在歐洲不是秘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
德國的最大敵人法國早就有所提防。
自從1871年普法戰爭恥辱性地割讓了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后,法國就失去了孚日山脈這道天然屏障,不得不斥巨資修建混凝土防線,包括四座堅固的要塞貝爾福、厄比納爾、圖勒和凡爾登。
但就像后來二戰的馬其諾防線一樣,意義不是抵擋德軍,而是逼著德國繞行北邊。
德法邊境的北部是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三個低地國家,它們對英國的戰略地位很重要,一直被英國視作自己的勢力范圍,動這三國就是動英國。
所以法國就是放著這條路讓德國走,從而逼得英國下場。
當然比利時也不傻,不能任由別人把自己當犧牲品,于是也修了堅固的要塞,比如著名的列日要塞。
李諭隨口提醒道“將軍是否考慮購置各種無線電設備,不僅僅我這一家的。”
加利埃尼說“自然如此,我們會購進市面上所有型號的無線電設備,包括德國的產品。”
只能說加利埃尼還是有先見之明的。
歷史上確實如此,一戰時期法軍在通信領域有一點小小的優勢。
不過這點優勢不足以改變法軍在理念上的巨大劣勢。
法軍的戰術理念之落后得令人發指,竟然認為精神的作用超過裝備,對戰爭起決定性作用。
由于對拿破侖的崇拜,法軍保留了大量舊時代的戰爭傳統,比如顏色鮮艷的紅藍制服、軍樂隊、冷兵器化的騎兵,還有密集沖鋒。
唯獨沒有考慮重機槍和火炮的作用,簡直就是送死戰術。
而大量出現的傷員導致法軍不斷征兵,在短短幾年中就葬送了一代青年。
加利埃尼倒是挺喜歡新鮮事物,甚至還組建了由600輛出租車組成的運輸隊,負責往前線拉人。
但法軍的高層不是很統一,加利埃尼曾經與霞飛競爭法軍總司令,不過由于年老多病,加利埃尼輸給了霞飛。
一戰打響,加利埃尼被重新啟用時,他與霞飛仍舊有非常多的矛盾。
李諭反正不摻和軍政上的事,他們要買就買,自己只當作民用商品售賣。而且以一戰的情況看,技術上的一點優勢不會形成決定性的勝勢。
德國的技術確實強,但法國英國也沒弱太多,而且英國還能利用海軍優勢封鎖德國的進出口,相比較而言,協約國的勝面不小。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