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在戰前壓根不知道一戰會對自己那么有利。
當時美國的主流觀點是參戰的歐洲國家將變現在美國的投資,用來購買軍火,這將是美國經濟的災難。
而且閉市前的幾天,紐交所都跌得沒法看了。
李諭目前只能暫時對鄒周說“沒必要對股市過多操心,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就好。”
鄒周說“我知道了,老板。”
大衛別克說“如果所有新工廠都投產,將要招募大量工人。”
李諭說“工人培訓這么多年就沒有停,人手不會缺,該多少薪水就多少薪水。”
鄒周說“我會聯系司徒美堂先生,加快培訓進度。”
他對老板的決定很開心,因為招來更多華工,美國的唐人街又能繁榮幾分。
李諭這么做,更是因為知道以后的發展。
將來歐洲工業大面積停擺,全靠海外進口,美國距離最近,近水樓臺先得月。
英法又在美國大規模舉債,并且不是用的本幣舉債,債務全是美元。
如果以本幣借款,是可以通過超發貨幣來抵消債務的。
華爾街很雞賊,又要求英法舉債的錢只能用在美國。
這一招是不是感覺似曾相識
反正一戰的幾年中,美國借由英法的公債大大刺激了國內經濟,瘋狂出口。
歐洲各國拿著美國生產的武器自相殘殺、靠著美國出口的糧食勉強果腹、借著美國發行的公債艱難度日
美國的勝利,鐫刻在了整個歐洲的墓碑之上。
而美國這邊則是空前的戰時繁榮,全國所有的工廠都干冒煙。
戰前日薪五美元已經是行業最高水準,只有李諭、福特等少數工廠可以做到;而到了1917年左右,日薪10美元甚至只能招個童工。
所以美國才能在那么早的時候成為“車輪上的國家”,汽車銷量幾乎占了全球六七成。
這全是歐洲的血汗錢啊
美國是在通過舉債透支未來
只不過這個未來是協約國的未來,所以美國一點都不在乎。
美國人不在乎,李諭更不可能在乎。
除了工廠的事,李諭順便遞交了幾項專利,依舊是汽車和無線電領域。
汽車方面有一款變速箱的改進專利,李諭讓汽車的掛擋邏輯稍微簡化了一些,不過相比后世的汽車肯定還要復雜很多。
畢竟李諭是慢慢把專利釋放出來,所以這個時代想開好汽車仍舊是個技術活。
而歐洲那邊則并沒有采納李諭的換擋專利。
別說李諭這種相對優化一些的專利,歐洲的車企甚至沒有采用早先福特t型車的變速箱設計。
福特的t型車變速箱有三個擋位,兩個前進擋一個倒車擋。
關鍵就在倒車擋上。
要是歐洲愿意采用這種專利,歷史可能就要改寫。
因為薩拉熱窩事件中,斐迪南大公坐的那輛汽車沒有倒車擋。
司機走錯了路,恰好是普林西普所在的小道,司機只能硬著頭皮從前面繞出去。
結果就是讓普林西普一個寂寂無名的小人物造就了歷史大拐點。
竟是沒有倒車擋惹的禍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