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看著模型燙樣說“皇城的城墻已經被人扒拉得不像樣子,內城幾條圍著城墻根的軌道應該更好修。”
皇城就是一環以內。
不過一環這個概念貌似沒人說。
皇城里面包括故宮、北海等,四個門是東安門、西安門、天安門、地安門,面積大概相當于四個故宮。
朱啟鈐無奈地說“皇城城墻用的都是高質量城磚,與內外城的墻磚不同。很多人回收購買皇城城墻磚,每天晚上都有偷偷來拆墻的。”
再過幾年,皇城的城墻就會被徹底扒干凈。
北洋政府曾差人去回收利用,可這些人也偷偷摸摸去黑市販賣。
李諭說“我平時在城里開車,實話說城區的道路條件真心不好,大部分路只要一下雨,就像在越野。”
朱啟鈐說“道路整修在計劃之內。過上一兩年,要是歐洲戰事還不消停,我們只能通過鹽業銀行發行債券改善道路條件。”
李諭說“買公債的人不會少。”
黎元洪似乎在積累從政經驗,問道“發行公債就不用找洋人借錢”
李諭說“沒錯,這就是金融的力量。”
黎元洪嘖嘖稱奇“那可比求洋人好多了。”
李諭說“但公債依靠的是政府公信力,以現在的情況,除非有非常明確事由,比如市政建設,想要單純地大規模籌款只能是奢望。”
朱啟鈐說“可以不通過苛捐雜稅弄錢搞市政建設就不錯。”
對朱啟鈐來說,市政府的工作首先集中在道路修建和保養方面。
要是道路條件太差,有軌電車都鋪不上。
可以說,鐵路打碎了城墻,電車和商業則又對城墻內皇家封閉恒久的寧靜動了手。
幾百年的滄桑留給晚清北京城的是無法繼續正常使用的街道。
簡直糟透了李諭深有感觸,幾乎所有的道路都沒有硬化處理,基本上是“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
而且街道的中心部分由于交通負擔較輕,已經遠高于兩側負擔較重的車道。
戊戌變法時期很多人就想改變這種狀況,康有為對香港等殖民地城市整齊的街道有深刻印象,曾經給光緒皇帝上書要求改變道路條件。但直到民國初年,這項工程才開始緩慢地動工。
民國剛成立時,北京還沒有瀝青和混凝土公路,碎石路也只有50多公里。也是在朱啟鈐任職期間,才引進了蒸汽壓路機,有了修建現代馬路的技術。
北京城第一條瀝青馬路修在了東交民巷,由使館區事務公署負責。
比較扯的是,如果中國人不坐馬車或者汽車,是不能走上這條道路的。
后來北洋政府與使館區簽了一個協議,每年交5000元使館區養路費,然后允許中國人通過使館區的街道。
按照北京政府的養路預算標準,規定每平方米街道每年撥給養路費1元錢。
這項協議后來被廢除過,但1917年使館區又因為穿過使館區的車輛增多為由,再次要求這筆款項。京都市政公所與京師警察廳協商之后,決定每年從車捐稅中撥出2000元給使館區用于道路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