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期間發科學論文比較干燥,很難有響應,畢竟就連科學家都有大部分跑到了軍隊中去幫忙。
關鍵是與歐洲的通信非常麻煩,尤其是德國,往里面寄一封信需要輾轉非常久,可能還會被審查。
李諭只能暫時搞點工程學上的專利。
這段時間他弄出來了汽車雨刮器。還是按照往常思路,他只是比歷史上稍微早了一點,提出機械式雨刮器。就算沒有李諭,差不多不到一年后也會出現。但就算同時做出來,李諭的專利也要更合理一些,領先那么久的理念不是鬧著玩的。
汽車已經發明好多年,但截至1915年一直沒有雨刮器。
以前尚且沒有全覆蓋車身,雨天行車比較痛苦,雨刮器最少要在全覆蓋車廂誕生之后才有意義。
機械式雨刮器與后世的雨刮器在技術先進性上不能相提并論,它只能以一個固定頻率擺動,而且沒有停頓,對視線還是有影響的現代的雨刮器都有個停頓,以適應人眼。
不過總歸能讓汽車在雨天中行駛更安全,絕對是個可以大賣的專利。
設計起來很簡單,就是一個四連桿加一個小型直流電機,電機的驅動軸帶動渦輪組件轉動,繼而再帶動四連桿。
就是這么樸實無華。
對于早期的汽車來說,樸實無華點也挺好。這時候汽車零部件的質量遠沒有后世那么好,修車是家常便飯,如果結構簡單,不僅不容易壞,修起來也容易。
如今歐洲各大汽車工廠生產減緩,還有一些工廠改行生產武器,從美國進口的汽車數量激增。
英國的鬼天氣大家有所耳聞,動不動下雨,他們比其他人更需要雨刮器這種實用專利。
圖紙寄到美國后,專利輕松獲得通過。
福特等汽車廠商立馬對流水線上的汽車進行加裝。
對李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福特作為商人相當聰明,在報紙上大力宣傳了李諭的新專利,然后便有大量已經生產售出的汽車開回來加裝雨刮器。
后行加裝收費肯定變高,福特沒少賺。
再過不到十年,福特就會變成一個大財閥。
國內現在則不是很太平,經過二十多輪談判,5月7日,日本政府向北洋政府發出了最后通牒,限期4時內對二十一條作出答復,否則“將執認為必要之手段”。隨后擺出大戰姿態,陸軍紛紛出動至奉天、山東,軍艦駛進多處港口。
迫于無奈,中方最終與日本簽訂了條款。
但經過外交努力,最終簽訂的其實是其中的十二條直接牽扯主權問題第五號的七條未簽,第四號全部刪除;第三號中的兩條刪除一條,第一、二號中的十一條簽訂時或言“留待日后磋商”,或加入限制條件,將中國的損失盡可能減小到最低程度。
不過在此之外,日本又加了點對其有利的附加條款。
簡而言之,屬于無可爭議的不平等條約。
由于第五號大部分被廢掉,又是在民國四年簽訂,所以一般稱為民四條約。
張謇住所,李諭受邀而來。雖說張謇已經請辭了農商部長,但還擔任著全國水利局總裁的職務,時不時要回趟北京。
進門時,李諭看到了徐樹錚。
受段祺瑞的提拔,徐樹錚已經做到陸軍次長的位置,是段祺瑞的絕對心腹。
徐樹錚拱手道“院士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