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對德宣戰后,李諭順勢接管了藥廠全部的產業,唐紹儀和梁啟超在中間沒少幫忙。
唐紹儀此刻沒什么官職在身,純屬一身輕。
梁啟超則是因為當了北洋政府財政部部長后才發現接手的是最燙手的一個山芋。
整個民國時期,財政一直一塌糊涂。在這個任上,你想做點事,門都沒有,只能中飽私囊。
后來的宋子文和孔祥熙就是典型代表。四大家族里,宋家非常強,但宋子文這個人卻并不貪,或者說他已經不需要貪。宋子文又很懂經濟學,這讓他和老蔣之間很難對付,因為老蔣總給他出“難題”,導致宋子文辭職好幾次。
孔祥熙接了宋子文的班后,干了什么就不用多說了。
梁啟超更是屬于想做點事的,他上任后發現了一個契機由于北洋政府對德宣戰,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庚子賠款自然不用還了。協約國如英法也都同意延緩五年支付,這樣每年就省下一千三百多萬銀圓。
換言之,北洋政府每年相當于多了一千三百多萬財政收入歐洲銀行團控制著鹽稅和關稅,的確可以說成是收入。
梁啟超想趁此良機進行幣制改革。不過嘛,這事壓根做不成。
更蛋疼的是,減免賠款后,北洋政府的財政仍然吃緊,還是需要借款。
關于借款,梁啟超倒是明白不能在日本這一棵樹上綁死。況且日本對中國的市場存在這么重的依賴,要是讓日本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后果不堪設想。
所以除了對日借款,梁啟超一直想找其他的借款途徑。要是以前,還有英法比荷等選項,但現在他們打成一鍋粥,根本沒錢給北洋政府貸款。
只能在美國身上想辦法。
歷史上,梁啟超曾趕赴美國,試圖說服對中國停止貸款多年之久的美國重新加入銀行團。
梁啟超知道李諭和美國那邊關系好,關鍵是和大企業有直接往來。就算美國的財政部不借款,大企業家愿意出錢也好使,這時的財閥說話很有分量。
李諭家中,梁啟超還來專門討了幾盒阿司匹林,他拿著這些小藥瓶說“最近睡眠越來越不好,精力也開始下降,真是奇了怪。”
“就是搞仕途導致的。”李諭說。
梁啟超深有體會,苦澀道“我一直以為搞財政沒什么難的,真干起來才知道個中滋味。”
李諭問“現在的教育總長還是范源濂”
“是他。”梁啟超說。
李諭拿出一封信“麻煩任公代為轉交。”
“有什么事情”
李諭說“北洋政府對德宣戰,上海法租界遂以同濟醫工學堂是德國的產業,為防止德國人利用該校機械制造武器為由,當眾宣布解散了學校,并限令師生當日離校。我認為此舉過于激進,完全可以將學校改成華人董事會辦學,遷到吳淞鎮。”
梁啟超說“我知道了,作為財政總長,新學校的款項一定會幫著批復。”
李諭拱手道“有勞任公。”
這一屆內閣不少人都是研究系出身,辦事還算靠譜,可惜持續時間特別短,只有幾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