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管不了軍閥混戰的亂象,說出此行目的“大總統,在下之前和唐紹儀先生商議,要在上海興建一家汽車工廠,希望您可以批復一片土地。”
整個江蘇、上海一帶都屬直系地盤,直接找馮國璋最好使。
“汽車工廠好事啊”馮國璋說,“少川唐紹儀字幾個月前就給我提起過,沒想到你的動作如此快。說吧,看中了哪片土地”
“徐家匯一帶。”李諭拿出地圖,給馮國璋畫了畫。
李諭選的位置緊挨租界,又不屬于租界,地稅不歸租界收取,價格相應的也便宜很多。
軍閥們最不缺的就是地,只要能貢獻稅收,他們必然支持,況且還是在上海,同時有美國人參與的企業。
馮國璋大手一揮“沒問題我讓江蘇督軍李純給上海縣令打好招呼,疏才兄弟放手干就是。”
馮國璋離開南京來到北京做代理總統前,特地調來心腹李純擔任最重要的江蘇督軍一職。
李諭拱手道“多謝大總統。”
馮國璋摸著胡子笑道“等造出來了,我也整一輛嘗嘗鮮。”
李諭說“第一批就會送您一輛。”
這時候沒太多營銷手段,讓有頭有臉的大人物開,比什么廣告都好使。而且混亂的民國時代,只能和軍閥搞好關系,不然啥都別想做成。
有了馮國璋支持,汽車工廠的審批一路綠燈。
李諭不得不考慮在南方物色一個專門負責汽車整車業務的高管。
來到上海實業協會,李諭碰巧遇到一個實業大佬劉鴻生,即后來的火柴大王、毛紡業大王、煤業大王。
劉鴻生也認出了李諭“會長先生,見到您倍感榮幸”
李諭同他握手道“最近的煤炭生意很不錯吧。”
劉鴻生笑著說“歐洲大戰這幾年,開灤煤的銷路奇好,小賺了一點。”
他可不是簡簡單單的小賺。
劉鴻生在圣約翰大學讀過書,會英語,早在1909年就進入英商上海開平礦務局做跑街,推銷煤炭,對象主要是老虎灶、華商紗廠,并逐步擴展到附近各地燒窯業。
他的商業頭腦極好,是個天生的商人,沒多久就成了英商的買辦。
過程自然頗多艱辛,嘉善、宜興等地的窯業本來都是燒柴的,以煤代替柴,奪了當地許多人的生計。有一次劉鴻生去收賬,別人告訴他,有上千柴農要找他“吃講茶”,他一聽,趕緊乘一條糞船逃走。
隨后,劉鴻生花費幾萬元,派人在宜興設計建造了燒煤的新窯,雇傭柴農做窯工,柴窯才慢慢被煤窯替代。
一戰開打后,因為礦務局的船被英國本土征用,劉鴻生自己干脆租了幾十艘船,把煤從秦皇島運到上海。
在秦皇島交貨每噸六兩,運費三到四兩,到上海的成本九到十兩,售出是十四兩左右,也就是每噸可以賺四到五兩。持續了約三年,劉鴻生賺了估計一百多萬兩銀子。
現在的劉鴻生非常有錢。
他已實現財富自由,不過顯然不滿足于只做個外國人的買辦。
“看著大家伙熱火朝天,我有了自己建個新廠的想法。”劉鴻生說。
李諭隨口問“什么廠”
劉鴻生說“暫時定為火柴廠。”
他肯定會建火柴廠,因為劉鴻生有心結他岳父是個火柴廠的廠長,劉鴻生和老婆談戀愛時還沒發跡,他老岳不同意這門親事。要不是劉鴻生的老婆堅持,婚事真可能告吹。
從那時起劉鴻生就打定主意自己建個火柴廠,然后把他老丈人的火柴廠收購掉這事以后還真辦成了。
而且辦火柴廠資金少、風險小、機器設備簡單,大部分靠手工勞動,辦起來比較容易。
“除了火柴廠,先生有沒有做個汽車廠的想法”李諭問。
“汽車廠”劉鴻生震驚道,“那是歐美才能干的大買賣”
李諭輕松道“我從美國買了一家汽車廠,馬上整體搬遷過來,而且獲得了總統府批文。”
“會長的手筆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汽車廠投資巨大,關鍵技術門檻太高”劉鴻生頓了頓,“差點忘了,會長最不缺的好像就是技術。”
汽車行業的重大專利李諭幾乎都有,只要投錢,就能干起來。只不過他明白汽車風險太大,一直不愿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