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強自然有弱,“弱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任一大于5的奇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
“強哥德巴赫猜想”顯然要難得多,它如果成立,“弱哥德巴赫猜想”自然也成立。
多提一句,2013年時,“弱哥德巴赫猜想”已經被秘魯的數學家哈羅德證明了。過程挺有意思,他首先證明了大于10的30次方的奇數都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然后借用計算機,一個個驗證了小于10的30次方的所有奇數。多虧了計算機算力夠強。
李諭并不太了解布朗這位數學家,也聽不懂極端深奧的數論,只是大體知道,布朗通過改進埃拉托斯特尼的篩法,得出一個結論所有充分大的偶數都能表示成兩個數之和,并且這兩個數的素因數的個數都不超過9個。
比如302x3x5,有三個質因數
換句話說就是所有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寫成,不超過9個素數的乘積不超過9個素數的乘積。
簡要表達就是“99”。
這就是為什么聽到哥德巴赫猜想就老有人提“11”的原因,這是最終目標。
記得小時候上課時老師說證明11就是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就是最厲害的數學家。那時候老納悶了,這有什么好證的
額,不過好像羅素為了證明11還是用了一套非常復雜的公理化語言,長達數百頁,也不是尋常人能看懂的。
反正布朗開辟了一條路,他本人也證明了99。
此后的數學家不斷前進,1924年,德國的數學家證明了“77”;
1956年我國的王元證明了“34”;稍后證明了“33”和“23”。
在這條路上最成功的肯定就是陳景潤的“12”。
據說這已是篩法的極限,想完全證明哥德巴赫猜想,必須找新的數學方法,不知要何年何月。
李諭早就跟不上布朗的演講內容,等他講完后,所有人激動鼓掌時,李諭才跟上了節奏。
希爾伯特上臺,激動地說“在國家生活中,每一個國家,只有當它同鄰國協調一致、和睦相處,才能繁榮昌盛;國家的利益,不僅要求在每個國家內部,而且要求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中建立普遍的秩序在科學生活中亦是如此。
“布朗先生的成果非常重要。時隔多年,我又看到了美妙的公理方法,而非彈道的計算圖。我相信,凡服從于科學思維的一切知識,只要準備發展成一門理論,就必然要受公理方法的支配,受數學的支配。”
希爾伯特仍然沉醉于他的數學公理化事業之中。
不過就像晚年的愛因斯坦研究大一統理論,希爾伯特的公理化有那么一絲縹緲。
希爾伯特運氣好一些,生前就看到有人打破了他的幻想,好歹有了交代。
那位叫做哥德爾的數學天才此時還在讀中學。
數學會議結束后,希爾伯特邀請李諭吃飯,他們的物資非常短缺,桌子上只有面包和香腸,以及少量蘸醬。
希爾伯特苦澀說“要是馬克繼續貶值下去,我們連香腸都吃不上了。”
李諭說“教授的預言說不定會成真。”
希爾伯特愣一愣,“我可不想做這樣的預言。”
李諭沒有在哥廷根停留過久,兩天后繼續前往了柏林。
愛因斯坦早就收到李諭的電報,騎著一輛自行車來火車站迎接他。
“你好,東方的李諭先生”愛因斯坦扶著自行車說,“歡迎你的到來”
“你好,愛因斯坦教授,”李諭看著他的自行車,“你確定能用它把我拉回去”
愛因斯坦自信道“當然可以,上車吧”
他騎了沒多久就堅持不住“從能量守恒的角度來說,我已經消耗掉了今天所有的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