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等人對化學獎沒有提名權,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了哈伯,這個頒獎在諾貝爾的自然科學獎中爭議性非常大。
哈伯的在科學上的功勞沒的說,合成氨功在千秋,解決了糧食問題。
不過絕大多數科學家都對哈伯的為人嗤之以鼻,頒獎時他的演講幾乎無人鼓掌。
因為嚴格說,哈伯犯了嚴重的戰爭罪。戰爭期間,他把合成氨工廠轉而生產硝酸銨,從而制造炸藥;最關鍵的是,他引領了化學戰,這可不是一個小污點。
慕尼黑大學要舉辦一場物理學會議,李諭與愛因斯坦想邀請普朗克同行,不過他因科學院的事務纏身沒能同行。
慕尼黑大學剛剛成立的“數學-物理研究班”隆重接待了李諭和愛因斯坦。
數學-物理研究班主要有四名教授維恩、林德曼、福斯、索末菲。
其中維恩、索末菲兩人是搞物理學的,林德曼與福斯是搞數學的。
實際上此時的巴伐利亞還沒有非常安穩,有那么一些小小的動亂,不過大學里的人還是挺多的,愛因斯坦和李諭兩人分別做了演講,正好是兩個領域,愛因斯坦講相對論,李諭講了量子理論。
李諭把下一步準備發表的論文提前進行了部分演講
“量子力學已經發展多年,基于近些年的研究,尤其是在對普朗克公式的研究,我認為到了提出一個新觀念的時候。
“在微觀領域,我認為存在全同粒子,而且它應是一個基本的規則。
“我們知道,宏觀世界中任何兩片樹葉都不一樣,任何兩個雞蛋也都不一樣。
“但在微觀領域,由于量子的特性,必然要有完全相同的粒子,它們的內稟屬性,比如質量、電荷等等完全相同。根本不可能找到任何能夠將它們區分的痕跡。也就是說,它們完全相同。”
底下突然有個學生舉手“院士先生,我能問個問題嗎”
按流程,這時候輪不到學生發問,不過李諭還是說“可以。”
那名學生起身道“謝謝院士先生,我叫泡利,是一名研究生。我想問,全同粒子,指的是光子和電子嗎”
好嘛,原來是物理學界的超級“懟神”泡利,難怪會不顧規矩舉手提問。
“是的,”李諭說,“從實驗的總結來說,微觀粒子根本無法區分,完全相同,交換兩個全同粒子體系不會發生任何改變。”
“這就是單光子試驗的理論依據吧”泡利問。
“你非常聰明。”李諭說。
泡利身旁的一位學生也舉起手“院士先生,我也有個問題。”
泡利卻對他說“海森堡,你還沒有正式進入大學,不能提問。”
海森堡
李諭咳嗽了一聲“沒關系,泡利同學,讓他問吧。”
“感謝院士先生”海森堡說,然后站起來問道,“既然光子可以是全同粒子,那么電子與質子哪還有您預言的中子”
這個問題很犀利,也很本質,李諭說“我認為他們也是全同粒子,不然原子的性質就會出現細微差別,它們組成的整個世界都將亂了套。”
多年后學界證實,電子、光子是全同粒子,質子、中子這種復合粒子也是全同的雖然它們還有夸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