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這也是一個非常強的陽謀啊。
反觀日本,則是直接壞到家,一點好事都不想做,壞得那么純粹,不摻絲毫雜質。腦子里想的只有掠奪與侵略,都是昂撒人一百多年前玩剩下的。
但不管怎么說,德國戰敗、俄國十月革命,退出在華的經濟角逐;英法因為一戰拼得太狠,元氣大傷,對華經濟擴張大大放緩,所以美國和日本順勢成了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主角。
一戰后,日本對華貿易總值約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4左右,躍居到各國首位,美國為第二位,英國不包括印度則退居第三。
此外,北洋政府由于找不到好的收入來源,只能不斷借款。
于是外國資本不斷加大對華經濟的影響力,同時不斷擴張,到了1920年,外資企業的產值已占中國工礦、交通業總產值的一半,許多重要經濟部門控制在外資手中。
但北洋政府在這方面屬實沒轍,只能通過外資來發展重資產的工業門類。只是他們沒有把握大局的能耐。
李諭不懂太多經商門道,靠的是超越時代的眼光走一些超前的路,具體施行的時候,還是要靠那一部分美資助力。
所以他老早就布局,在東亞的產業也都讓美國人站在臺前,不僅對付日本人好使,對付國內的軍閥也好使。
真心挺無奈的,既要防著日本人,也要防著自己人。
還是搞搞科學研究比較舒坦省心
李諭知道張謇的大生紗廠很快就會陷入困境,于是說“季直兄,我在鹽業銀行以及花旗銀行都有些薄面,將來遇到困難,隨時聯系在下。”
張謇感激地抱拳道“有疏才兄弟這句話,老夫就放心了。”
虞洽卿說“其他幾家銀行因為公債大賺特賺,也該幫幫工商界。”
李諭說“按道理,銀行存在的重要目的就是為了幫助企業發展,但這些年它們一直在經營北洋政府的公債,反而疏忽了本來的業務。其他銀行我不敢說,鹽業銀行肯定會大力貸款,幫助諸位。”
張謇說“疏才兄弟不用有任何歉意。公債自身便有風險,即便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也不能置身于公債投機買賣之外。要是銀行倒了,傷害更大。”
李諭說“戰爭既然打完,銀行就沒有必要再過多困在公債之中,該回歸經營業務。只是僅僅鹽業銀行一家,力量有限,還望見諒。”
張謇說“已然足夠。”
李諭其實是知道馬上軍閥混戰,北洋政府的公債將很難獲利,不如讓鹽業銀行抽身出來。
本章完
yetia9477541855809ht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yetia。何以笙簫默小說閱讀網址yetia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