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熟悉度,他們兩個比夫妻倆跟汪元更熟。
“來,歡迎我們的貴客來公司到訪!”
汪元熱情地一聲喊,整個公司辦公區域的人盡皆望來。
見到楚軒和劉藝妃,一陣欣喜與甜蜜并重的濃厚氣氛立馬傳來。
夫妻倆跟著一行人走著,邊微笑點頭跟在場的人打招呼,邊參觀汪元的公司。
去年來的時候,這里還是一個空架子,辦公場地的面積也沒那么大。
這大半年的時間過去,公司看起來是發展得極為迅速的。
“有幾個組了?”楚軒目光中帶著好奇問道。
“4個。”汪元回道。
按照璀璨時代編劇工業化下的編排方式,每個組由5個人組成,每個組只負責創作劇本的一部分,而每個人又分別負責創作一個模塊,這種方式可謂把故事創作細化到了極致。
4個組的編劇團便是20人,雖然與目前的璀璨時代文學公司相比規模小了許多,但在全國范圍內也可以說是位居第二了。
“感覺怎么樣?”劉藝妃輕聲詢問道。
汪元笑了笑,臉上露出一絲感慨:“起初的磨合太沒效率了,把我愁得不行,不過現在慢慢好起來了。”
聞言,眾人都頗感有趣。
他們璀璨時代文學公司,在最初借《希望》發起編劇工業的初期階段,同樣是效率低下。
每一位文學創作者都是擁有完整思維的,一下子要把完整思維掰成碎片,以碎片化的方式去搞創作,看似減輕了工作量,但團隊的問題就被無限放大。
最大的問題在于,那么多編劇的獨立創作,如何保證每一個創作出來的內容,合起來是統一風格的。
就像汪元的公司,4個組20人。
可想而知,在最初的時候,這20個人寫出來的東西必然是20個風格,這是絕對的。
他們這個編劇工業化的重點就在于,如何讓20個人統一思維。
當他們知道導演想要的故事后,能夠保持統一風格地進行碎片化創作。
即便不交流,這20個人創作出的文學內容,讓人一看就仿佛是一個人寫出來的。
如若能夠達成這樣的一個默契,那劇本創作的效率將會無限提高,這20個人也就相當于工業流水線中的一個統一標準的環節,為影視前期的創作環節注入強大的動力。
“聽說你們已經搞好一個劇本了?”楚軒問道。
“對,來,去辦公室聊。”汪元請他們去辦公室。
楚軒和劉藝妃跟上,對于汪元的團隊搞出個什么樣的劇本感到些許好奇。
畢竟這家初元公司是第一家跟進他們編劇工業化的企業,劇本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這條發展路線是否有市場與鮮活力。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