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阿大的老婆就更不堪了,又瘦又小,年齡絕對不超過二十歲。精神上畏畏縮縮的,問她什么都不回答,全靠毛阿大代為張嘴。周青峰很難把她看作一個正常人。最后他只能把目光投在那個看著跟他差不多年齡的孩子。
同樣是八歲左右,周青峰有一米三,可對面的小孩頂多一米一。不過小孩的好奇心更強,提防心理要弱的多。吃了半個紅薯,他就能對著周青峰笑了。
“你叫什么?”
“毛......,毛蛋。”
“真是......,好養活的名字。上過學嗎?”
搖頭,話都不說了。
“我教你寫字,好不好?”天知道無聊的周青峰怎么會有如此突發奇想,也許是他好為人師,也許他想了解一下當前社會孩童的學習能力,總之他忽然表示要當個小老師。
毛阿大自然不會阻止,毛蛋也就點點頭。周青峰折樹枝當筆,以地當紙,就開始教‘一二三四五.....’,還是簡體字。他一遍念一遍寫,毛蛋在一旁模仿,就當是打發時間了。不過這情景太特別,兩人身邊很快又聚集起好些人,安安靜靜的看著周大爺教書。
雖說‘窮文富武’,可讀書也是要花銀錢的。對于古人來說,讀書的目標就是考科舉,讓一個壯勞力至少十幾年不干活去讀書,這可不是一般人家能供得起。哪怕到了現代社會,為了讓孩子早點掙錢,‘讀書無用論’的觀點可是屢見不鮮。
在古代,飯都吃不飽的窮苦人家大多都是睜眼瞎。根本不會有人想要向社會底層普及知識和文化。雖然周青峰教的東西極其簡單,可對于貨棧的流民來說也是開天辟地的頭一遭。
而中國人對知識的渴求是刻在骨子里的,當周青峰一筆一劃,一語一言的教授知識,很快就有人主動跑過來學,也是折根樹枝就在地上劃,盡力模仿。
十個數字很快教完,毛蛋輕松掌握。得到鼓勵后他咧嘴呵呵呵的笑。周青峰再看周圍,包括毛阿大在內的不少成年人都在翹首觀望,有人甚至懶得折樹枝,直接用手指代筆在地上練習。見他目光看過來,大家大多靦腆的笑笑,卻又舍不得走開。
于是周青峰又繼續教‘天地人,手足口’,教了大概二十個字后就讓他們反復練習。由于教的東西實在簡單,大部分人都能學會。
這可真是稀奇事了。
逃亡的流民都是饑腸轆轆,孤苦無依。不過他們能遠離家鄉,長途跋涉而來,求生的意志和主動性是絕對足夠的。當周青峰隨口一句‘只要學會寫字,當奴才也能多吃碗飯’,流民們的學習熱情更是高漲,擠在周青峰身邊的人很快就從七八個變成七八十個。
人多帶來擁擠,教學實在無法進行。周青峰立馬將自己的‘文化下鄉’活動改為講故事,他跳到個木樁上讓所有人都能看到自己,聽到自己。
周青峰講的也不是什么《西游記》,《三國演義》之類的長篇故事。這些故事太復雜,他也記不住細節。于是他講簡短的兒童成語故事,講‘刻舟求劍’,講‘小馬過河’,講‘愚公移山’。幼兒故事簡單易懂又富有趣味性,還含有樸素的生活道理,反而更加適合文盲。
故事中的道理往往是窮苦人家心里隱隱懂得,卻沒辦法用言語描述和提煉出來。聽周青峰繪聲繪色的講,好些人都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自己平常琢磨的事,道理就是如此淺顯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