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下了整個遼東半島!”
耶……,徐冰歡歡喜喜的一蹦三尺高,急切喊道:“我去指定遷徙計劃,先搬家到蓋州去,然后擴散到整個半島。我們可以無限制的收容人口了,半島上完全可以安置上百萬人。”
消息傳進營口基地,‘革命軍’體系內所有人員全都陷入狂熱狀態。周青峰趁機宣布只要加入‘革命軍’,就可以在遼東半島免費獲得人均五畝以上的土地耕種權,兩年內不交任何賦稅,兩年后賦稅不超過三成的土地政策。從軍立功之人可以獲得五十畝。
這等土地政策完全是大殺器!
作為一個農耕民族,漢人對于土地的渴望是游牧和海盜民族難以企及的。從黃河流域小小的炎黃部落發展成稱霸整個東亞的龐大文明,所有適合耕種的土地都被漢人占領。少數民族為毛大多都在深山老林里頭,那可不是他們喜歡親近自然,而是漢人足夠勇武。
那些稱頌異族野性而武力強大的人,肯定沒有真正在野外生存過。嘗過沒飯吃,沒衣穿,一口鐵鍋都當寶貝的日子,任何人都會明白只有農耕才能在古代過上好日子,才能支持足夠的社會分工,發展出璀璨的文明。
“吃他娘,穿他娘,跟著少帥不納糧。”
當這句童謠在‘革命軍’宣傳科人員的口中四處傳播,整個遼東都在轟動。戰亂時期,所有人都在尋找一個避難所。尤其是沒有任何資產的社會底層更是迫切想要獲得一份土地得以生存。
原本投奔‘革命軍’的人口每天也就在幾百,可等周青峰乘勝拿下海州,打通聯系遼東其他地域的陸路通道,大批人口猶如潮涌一般向半島撲來。每日收容人員數量不斷翻倍,最多時一天能接受上萬人口。
遼東各地的明軍只能守城,坐視‘革命軍’洗掠鄉村,無所作為。
為了減少這些人的死亡率,徐冰組織大量人手沿途設置粥棚,并且安排上萬車輛迎接,或者利用水路運輸減輕體力消耗。‘革命軍’對這些人口不再大包大攬的進行照顧,直接放任他們進入遼東半島,只派少量人員簡單劃分安置區域。
住房,口糧,醫療,這些東西統統不管。徐冰頂多安排行政人員對人口進行簡單約束,以百人一組選出組長,五組選出村長,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至于跟遼東半島本地地主的矛盾,‘革命軍’往往是強力鎮壓地主,直接沒收原有地主的土地進行重新分配。
不服者死,沒有絲毫情面可言。
在冬天來臨之前的九月和十月,‘革命軍’從遼東各地收容了大概五十多萬人。具體數字根本沒有進行統計,也統計不過來。實際上等著消息傳播開,不但遼東的人跑來加入,就連遼西的人都跑過來,還有山東的人也跨海而來,只求能獲得一塊土地。
如此龐大的人口遷移,周青峰完全是來者不拒。雖然他知道這些人口中肯定良莠不齊,肯定摻雜各路牛鬼蛇神,肯定需要在后續進行甄別。可只要有了這些人口,他就不發愁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歸根結底還是人嘛。沒有人自然是什么也混不下去的。
外來的五十多萬加上遼東本地的十幾萬,‘革命軍’控制地域的人口數量大概有七十萬。這些人口大多無衣無食,窮的叮當響。完全不管他們,只怕是要死掉一大批的,還容易造成暴亂。為了維持他們的生存,周青峰決定擴軍。
第一期目標就是從近衛隊的一千擴編到一萬,半個月內完成。第二期從一萬擴編到五萬,三個月內完成。第一期擴編是正規的武裝力量,手拿刀槍用來保衛新生的‘革命軍’。第二期則干脆就是徒手民兵,簡單訓練后就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生產建設當中,建設新家園。
修路搭橋,興修水利,新建房屋,這一切都需要人手。雖然十月開始遼東氣溫大幅下降,可吃了飯就別想貓冬躲起來。‘革命軍’把自己搜刮的所有錢糧都拿出來進行投資,盡全力恢復半島上的農業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