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改開到來,年輕人不用下鄉了,而各個國營工廠的效益卻越來越不好,于是不少廠子便將臨時工辭掉了,以便降本增效,比如李秋蕓的丈夫,就被辭掉了。
那時的她已經生了四個孩子,計劃生育后就沒再生了,但就算這樣,丈夫沒了工作,只有她一個人的工資養四個孩子兩個大人,肯定是不夠的,就算她三五不時像以前那樣,找李父要錢,也是不夠的。
于是她便讓曹立出去找工作,但在國營廠子摸魚習慣了的曹立,哪愿意去私人單位辛苦啊,自是不愿意,就是躺在家里,說自己是招贅的,不工作憑什么不可以,聽的李秋蕓氣死了,卻拿曹立沒辦法。
而這時的李父,也已經退休了。
雖然有退休金,但肯定沒工作時多,只有工作時工資的七成,也就是,李父現在只有五六十塊收入了。
擱以前,像他這樣有技術的,就算退休了,也有一堆的廠里子弟要過來跟他學技術,好進廠,退休了還能賺到額外的收入,跟工作時差不了什么。
但現在改開了,不少人都去做生意了,賺的太多了,誰還會跟李父學什么鉗工這么辛苦的事啊。
當然了,主要也是現在各個國營工廠效益下降,不少甚至倒閉了,讓大家也不像之前那樣,拼了老命學技術進工廠當工人了,現在大家更喜歡到南方淘金,賺大把的票子,所以李爺爺退休后,就只有退休金那點收入,沒其他多余的收入。
五六十塊,在改開后的八十年代,已經算不上非常高的收入了,有的是去南方淘金,或者個體戶,賺的盆滿缽滿的,畢竟這可是一個有萬元戶的時代,有的是人賺了很多錢,導致這時候的物價水平,在迅速升高。
退休金不算社會上多的,相反,物價在迅速上升,李家以前靠著李父的高工資,過著的好日子,顯然越來越不好了。
同樣的,李志國的食品站,也不吃香了,現在私營小商店一堆,沒人會求他搞點物資了。
不但不吃香了,李志國和李秋蕓,還要擔心自己工作的單位要倒閉了,畢竟一年一年的,倒閉的國營工廠,真的很多。
那些工廠倒閉后,有關系的或許能調換到其他工廠,沒關系的,就只能給一次性安置,之后就要自謀生路了。
時代沖擊著每一個家庭,自然也沖擊著李家,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那還好一點,沒跟上,自然問題就來了。
而李家,顯然是屬于跟不上時代發展腳步的,他們在國營工廠閑慣了,走不出這樣的舒適區,也畏懼外面的大環境,不敢去外面的大環境闖一闖,所以雖然羨慕別人賺了很多錢,但還是呆在岌岌可危的國營工廠里,混一天是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