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里面的數據也是推導出來的”
“是。”
“所以你發這篇論文的目的是”
“有為集團是群智項目的合作伙伴。”
“額”
并沒有更詳盡的解釋,不過兩位院士大概明白了。
只是內心更加驚異了。
“你是怎么推導出這些數據的”
“模型跟公式。”
“這”
“先不說這些了,我們來聊聊這篇論文,我不太理解,你的這張圖,在圓環切口這個位置增加的這個輔助裝置,是做什么用的”
盛學寧將筆記本打開,
“構想中用它來對高能射線進行二次校準,從而提高精度。”
“通過這里凸起的信號源來控制嗎”
“對。”
“你在論文里好像沒寫得這么詳細”
“只有圖沒有相關論述,讓對方思考,才能更好的表現出其實我對這套系統并不是那么熟悉。”
兩位院士再次對視了一眼。
“那個假如我們真想做這款設備的話,這些關鍵性器件的結構圖你也思考過嗎”
“沒有,太復雜。”
“行,那能不能說說這條光線路為什么要用雙環狀設計你在論文里好像也沒提。”
“最大程度的讓光徑簡單合理,這里有兩個方案,但是另一個方案需要在b點跟c點處增加兩個反射鏡,對精度要求更高。我掌握的資料國內目前無法生產如此高精度的鏡片,只能退而求其次,都過二次環路激發,雖然會讓體積變得更大,但對制造工藝精度要求降低。”
“哦這樣啊還有這里”
盛學寧明顯徹底來了興趣,開始不停的對著喬澤的論文設計圖提出問題。
喬澤則很配合的給予解答。
都是他在腦子里過了好幾遍的東西,尤其是涉及到數據的推理,本就需要將每條通路,每個部件的功能都仔細考慮清楚,才能讓那些推導出的數據能通過超算在誤差范圍內的檢驗。
能讓超算接受的誤差就是一個個零配件的具體形狀、構造、以及高精度的尺寸跟材料。
恰好這些也不需要他在論文中一一說明,否則這就不是論文了,而是生產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