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又稱幽云十六州、幽薊十六州,指的是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為中心的十六個州。
后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后唐河東節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遼太宗為父,石敬瑭為子。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
而后終兩宋都未能將其收復,一直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章命令徐達為主帥、常遇春為副帥,北伐元朝。
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明軍就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云十六州被漢族政權收回,結束了數百年北方游牧政權的統治。
因遼帝四處巡游,故而遼國設立有五京,其中“西京”與“南京”就在這燕云十六州之中。
故而當要換取遼帝耶律隆緒回去時,他們只同意割讓這兩京以南的七個州,正好也是如今殘留漢人最多、也是過往宋軍和遼軍交戰交集最多的幾處地方。
若論及戰略價值尚有些,但收回來對于大宋的好處就是在有限了,畢竟頻遭戰亂,如何能夠發展得起來,作為軍事重鎮的話,也必須要隨時派兵駐扎,如此戰線拉長,對于后勤也是一個考驗。
而且占下這些地方要守住也是一大難題,未來若是遼國復蘇卷土重來,可隨時從這里掀起反撲。
但即便如此,在大宋君臣商議后還是暫且同意了,實在是燕云十六州對于他們的誘惑力太大了。
對于趙恒來說更是如此,大宋前兩任皇帝是一對兄弟,且兩人的上位都有些得位不正的疑云,趙匡胤黃袍加身就不說了,趙光義也算是篡奪了兄長的皇位,且之后直接讓自己這一脈傳承下皇位,對于趙匡胤那一支是嚴防死守。
甚至可以說,大宋對于宗室的防備,有一多半其實都是在防著趙匡胤這一支原本的“大宗”。
而趙恒作為趙光義的兒子,自然也清楚父親此生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夠收回燕云十六州。
如今眼看著,父親到死都不能瞑目的夙愿要在自己手上實現,光是想想就已是激動得不能自已了。
李勇對此其實并不滿意,但他在此時卻不能太過表露出自己的態度來,也只能順從這些人。
他現在也算是明白,為何在澶州大戰贏下來后,大慫朝廷依然會選擇主動提出與遼國和談了。
遼國當時兵敗,再一看宋朝和談十分有“誠意”,傻子才會不跟他們談。
只能說遼國依然是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同時現在的大宋也的確是心不足卻還身有余,若是遼國再強些,或是宋軍再弱些,或者宋廷再懦些,說不準靖康之恥的故事就得提前上演了。
當然,現在提前上演的是上京之恥,只是遼國顯然不像是大宋那么懦,也沒有完顏構那么狗。
澶淵之盟雖然從長遠來看算是個明智之舉,但也未嘗不是大宋君臣骨子里的懦弱作祟。
再說了,這些人當真能夠看到幾十上百年的長遠發展么
也虧得是李勇自己心里頭早就有了算計,不然的話就是跟岳飛、狄青一般,自己辛辛苦苦一番操作,就被一群豬隊友坑死了,那還不得郁悶死。
“君名啊,朕知道你心中有些不甘”趙恒看出了李勇的心思,過后居然還專門將他留下來,對他進行了一番安撫。
李勇只能苦笑一聲,拱手搖頭道“官家多慮了,既是朝廷做出的決議,微臣怎敢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