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點點頭,對于常大人所說的也不感到意外。
畢竟歷史上這案子會牽扯成大案,也是因為先出了人命,然后被炮制成了冤案,然后因為派系斗爭,借題發揮,以伸冤翻案為名,對湘軍一系、浙省官場發難。
如今既沒有出人命,也沒有變成冤案,反倒是劉錫彤那邊,母親被氣暈、兒子絕了后的事情,傳出去,這甚至有可能讓他博得某些官員的同情,會讓他們兔死狐悲。
說白了,到了那個階層,和普通人,包括楊乃武這樣的舉人,都已經不是一個階層,也不會被放在眼里,甚至可能不被當人了。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話說起來是好聽,可現實中不是如此。
《禮記》有言“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但實際上從春秋至秦漢,都少不了士大夫、公卿受刑罰的案例,真正把這句話作為實踐的,則要到宋代,畢竟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文官地位空前提升的特殊時期。
到了明清,皇權高度集中,階級也愈發分明。
像楊乃武這樣的舉人便已經算是特權階級,需要以“禮法”而非刑名來治他們了,更遑論知府這樣能夠代表官府、朝廷顏面的地方父母官。
當然,官場之上,往往是越挖越深,清廉者總是少數。
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朝堂之中又何嘗不是如此?
能夠出淤泥而不染,固守本心者,才是難得。
所以海瑞之名能夠上達天聽,流傳后世,哪怕他本身并沒有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功業來。
因為大家需要有這么一個標桿,有這么一個榜樣的存在,讓人知道什么才是對的,什么才是好的。
不管是哪朝哪代,在官場、吏治中,“廉”總是一個很令人頭疼的話題。
畢竟是人治社會,君主自己都按捺不住,開始享樂的話,上行下效,官場上的所謂廉潔奉公也不要有什么太高的期望了。
很顯然,這時候清廷的實際執宰者,慈禧太后并不是什么好的榜樣。
李鴻章這個裱糊匠也只會做自己份內的事情,指望他去諫言、規勸,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何況說了就會聽么?
而有這么一個好榜樣在,底下人是什么樣也是可以預想到的。
如果只是一個或者一群人,都不能說這個王朝腐朽了,而是自上而下沒幾個干凈的。
就好像那一個經典的理論,全部槍斃可能有冤枉的,但排隊隔一個殺一個,那絕對會有漏網之魚。
有這么一群蟲豸在,我大清怎么會好呢?
這時常大人想到什么,又提醒了一句:“還有,你若是逼迫太過,對你而言,也未必是件好事。”
李勇立刻拱手道:“還請大人教我!”
常大人捋捋長須,他說這番話有一目的就是要敲打這小子,見他上道,便也不兜圈子,直接說道:“你的冤屈本官都已知曉了,若是此案查證屬實,本官自會還你一個公道。朝廷也不是他劉錫彤一個人的朝廷……”
“有大人這番話,晚生就放心了。”
常大人又拍著李勇的肩膀,勉勵道:“書勛啊,只要你以后好好為本官效力,那就是自己人了。自己人的事情,我當然不會不管。”
有機會施以恩惠得個人才可用,還是恩出于上,不用自己付出什么,這種便宜買賣誰都愿意做。
然后口頭上,還要把功勞都攬到自己身上來。
李勇心知肚明,不禁暗自冷笑,只是面上還是敷衍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