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花費巨資在很多報紙上買了廣告。
所有的真實都是為詐騙服務,前期準備的足夠真,后面去了異國他鄉,才能讓人相信這些都是真的。
其實馬丁來好萊塢也考慮過類似的方案。
比如可以用這種模式先期投入一小部分資金,打造一個真實的劇組出來,去海外忽悠投資者們投入巨資,然后卷錢跑路。
更低級的玩法,還可以冒充斯皮爾伯格或者詹姆斯卡梅隆給人打電話,表示看好某些演員的才華和未來,邀請他們加入劇組,但需要繳納一筆先期費用。
洛杉磯有無數做夢都想成功的小演員,雙眼赤紅的盯著每一個機會,一旦機會稍微冒頭,就會急乎乎的沖上去。
人心被貪念掌控,又著急的情況下,這種低級的騙局成功幾率都很高。
逃離德黑蘭是一部標準的美式主旋律電影,就連有事沒事就被好萊塢黑的華盛頓當局,在影片當中都有正面形象,積極支持營救。
于是,男主角就像每一個好萊塢的經典英雄,孤膽前行至未知的世界,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甚至最關鍵的時刻,要用崇高的個人價值挑戰既有的體制規則,成為真正的拯救者。
這位cia特工,不會飛車、沒有高明的身手、也不懂得爆炸,看起來就像是個普通人,但這樣一個角色,更能突出救援的驚險與匪夷所思。
畫面最終定格在了片中假電影阿爾戈的一副插畫上,逃離德黑蘭就此落下了大幕。
劇院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雖然電影的結局早在預料之中,營救成功也是他們早就知道的結果,但大衛芬奇通過電影手法制造的跌宕起伏和緊張氣氛,不給人放松的機會,一氣呵成最終達到高潮。
馬丁站起來,看著大衛芬奇鼓掌,在他的帶動下,劇組主創人員一起看著大衛芬奇鼓掌。
制片人格拉漢姆金大聲說道“大衛,伱帶來了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他看眼馬丁,又補充道“你塑造了又一個經典角色”
馬丁跟格拉漢姆和大衛芬奇用力擁抱。
劇組主創人員,隨即登上舞臺謝幕。
現場再次響起熱烈掌聲。
這片子很多地方其實都脫離了現實,但電影改編本就是藝術再加工。
按照托尼門德斯本人的說法,當年他以假劇組制片人瞰景作為掩護,進入了德黑蘭,期間根本沒有人懷疑,基本沒有遇到阻礙,很輕易的就把人帶了出來。
這樣拍的話,觀眾肯定不喜歡。
首映散場,大衛芬奇和馬丁在錢德勒大廳等了一會兒。
沒過多長時間,艾倫霍恩親自過來見兩個人,說道“迪士尼影業的觀眾反饋統計完成了,觀眾平均打分為a”
大衛芬奇松了一口氣“起碼影片的票房有保證。”
馬丁說道“這樣一部符合主流的電影,質量又有保證,專業評分不會差。”
艾倫霍恩說道“剛剛我讓人跟幾位影評人溝通過,他們都表示影片拍的相當不錯,質量遠在水準之上。”
馬丁看眼時間,說道“早點回去,我們今晚都能睡個好覺。”
艾倫霍恩不禁笑了起來“影片口碑今晚會全面解禁,明天你們就能看到好消息了。”
幾個人陸續離開了洛杉磯音樂中心。
馬丁早已習慣了這種電影上映的壓力,家里還有兩個嗷嗷待哺的人,回去被榨干后,直接睡了覺。
翌日一早,逃離德黑蘭的口碑全面解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