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商歪著腦袋問了程承一個問題“二叔父,爹娘是真的不要我了嗎”
程承臉上有些尷尬,見侄女一副懵懂又敏感的模樣,心疼道“無稽之談,這世上怎會有父母不要親生孩兒的只是兄長與大嫂在外殺敵平亂,不得回朝,才將嫋嫋留在家中的。”
程少商這才喜笑顏開“原來是這樣,謝謝二叔父。”
秦浩暗自嘆息,程少商屬于漢朝時期的留守兒童,只是一直等到她長大,父親母親才回到都城,一般三歲之前是孩子跟父母建立信任的最佳時機,后續再想彌補就很難了。
而程始跟蕭元漪卻錯過了程少商的整個童年,這段感情缺失是無法修復的。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秦浩基本每天都會去程家上課,程承也發現秦浩已經不足以用聰慧來形容了,不管是記憶力、理解能力都遠超同齡人,書法也是以肉眼可見的在進步。
只是程承并不知道,這還是秦浩極力壓制的結果,要是他用右手寫字,恐怕程承就要直呼妖孽了。
程少商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也終于擺脫了文盲的尷尬境地,跟上了程承的教學進度,開始學習論語。
程姎的進步到是不如程少商那么明顯,并不是天資不如,只是她原本就有了一定基礎,進步反而不像程少商那么快,這也讓她更加刻苦,這小姑娘別看柔柔弱弱的,其實也有好勝心。
在此期間,秦放履職也有一個多月時間,逐漸摸清楚了朝中的情況,行事也不用再像之前那樣如履薄冰。
接到的宴請也變得多了起來,有時候秦放會帶著秦浩一起參加,在這些宴會上,秦浩的表現也為他贏得了一些贊譽。
別小看這些贊譽,這就是養望的開始,所謂的名望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家相互吹捧。
當然,吹捧也是有條件的,大家都愛惜羽毛,要是實在資質不佳,也沒人會冒著自污的風險去吹捧,只有像秦浩這種有一定真材實料的才能讓人毫無顧忌的去宣傳。
經過一系列的“吹捧”,秦浩小小年紀就成了都城中小有名氣的少年郎君,雖說這個年紀談婚論嫁還有些早,卻已經有不少人在打他的主意了。
在這一個多月里,秦浩除了裝小孩、上課之外,也致力于改善秦府的生活環境。
其中重中之重就是飲食,漢朝的飲食簡直就讓他抓狂。
其實漢朝時期的調料并不貴乏,鹽、醋、醬油、蔥、姜、花椒這些都早有了,只是制作工藝有所缺陷罷了。
秦浩對一些工藝進行了改良,其中就包括鹽和醋。
漢朝的鹽基本來源于鹽井,吳王劉鼻,淮南王劉安都是靠山煮鹽、鑄錢,以此積累起來的財富,有了反叛的資本,后來鹽鐵就成了朝廷專營,只是漢代的鹽井開采技術并不成熟,制出來的鹽雜質很多,甚至有些苦味,跟后來雪白的鹽完全不是一回事。
秦浩的方法就是將原本的粗鹽經過加熱、炭木過濾、冷凝等工序,將原本的雜質清除,制作成雪花鹽。
一開始秦浩只是想要改善生活,拯救自己味蕾的,直到后來秦放偶然見到了雪花鹽之后,頓時驚為天物,后來在得知這種方法可以適用于從鹽礦中提取食用鹽,秦放在實驗過后發現果然可行,于是當天夜里就把文帝從被窩里拽了出來。
文帝原本滿是怨念的看著秦放,等到他將一份雪花鹽,外加從鹽礦提取食用鹽的方法告訴文帝之后,文帝頓時龍顏大悅。
“秦愛卿,此法是何人所想寡人要重重的賞賜與他”
一聽秦放說是自己六歲的兒子想出來的,文帝頓時有些懷疑這貨是不是為了給自己兒子揚名,買來了配方。
直到秦放拿秦家先祖發誓,文帝這才相信,并且召見了秦浩,在得知秦浩是因為口腹之欲才想到了改良制鹽工藝時,有些哭笑不得。
“秦愛卿這配方惠及百姓,便封關內侯吧。”
秦浩畢竟年齡太小,封官職不太現實,爵位也不太合適,于是這封賞就落在了秦放身上。
秦放自己也沒想到,他居然會沾六歲兒子的光。
文帝見秦浩生得俊朗又一身正氣,于是便道“便讓令郎來宮中做個伴讀吧。”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