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郡守也是個明白人,守住城池功勞很小,但是擊潰來犯之敵,功勞可就大了,這個險值得冒。
“好,那本官就在城樓上為將軍擂鼓助威”
有了守城軍隊的配合,羌人腹背受敵,十萬羌人大軍瞬間土崩瓦解。
凌不疑彷佛殺紅了眼,一路追殺了幾十里,最后還是秦浩勒住他的韁繩,才把他拽回來。
太原之圍算是解了,不過接下來的事情卻并不簡單,這次羌人作亂,外加本地豪強趁勢而起,其實根本原因在于鹽。
隴西屬于內陸區域,沒有海,也沒有咸水湖,再加上路途遙遠,鹽從其他地方運過來價錢就十分昂貴。
羌人貧窮,以放牧打獵為生,再加上一些奸商惡意加價,羌人一匹馬只能換取兩斤粗鹽,羌人自然就不干了,聚眾鬧事,發現本地朝廷軍隊不堪一擊,于是就愈演愈烈。
天水郡守對此也很委屈“凌將軍、秦將軍,如今天氣炎熱,這鹽運輸途中損耗極大,也不是本官想要加價,實在是沒辦法啊。”
作為天水郡守,代天子牧民,發生了反叛,嚴格來說他是有責任的。
秦浩好奇的問“李大人,我記得隴西就有鹽礦,多年前我已向陛下呈了將礦鹽制成食用鹽的方法,為何隴西還要向外地運鹽”
李郡守卻是滿臉驚奇的望著秦浩“秦將軍所言當真果真可以將礦鹽制成食用鹽”
“自然當真。”秦浩稍加思索便反應過來,文帝之所以沒有將這個法子推廣出去,估計是為中央財政考慮,畢竟朝廷剛剛興起,百廢待興,再加上各地時有叛亂,手里沒錢怎么打仗,怎么建設國家
李郡守大喜過望“本官這便湊請陛下,在隴西開鹽礦,還請秦大人不吝賜教。”
如今隴西叛亂是因為鹽,想必文帝為了隴西大局考慮,也會同意隴西開墾鹽礦,秦浩沒有表態,一切等文帝圣旨下來再說。
天水之圍雖然解除,隴西境內還有不少殘存叛亂,凌不疑跟秦浩轉戰十余個縣郡,總算是徹底撲滅了此次叛亂。
軍隊經歷了戰火也逐漸蛻變成一支強軍,秦浩跟凌不疑在軍中的威望也建立起來。
“原本以為秦將軍只是管理后勤厲害,沒想到打起仗來這般英勇。”
“可不是嘛,前日襄武縣那叛賊首領還叫囂朝中無人派兩個小娃娃出征,結果秦將軍手起刀落便將他斬于馬下,斬將奪旗如同探囊取物一般。”
當然,最讓士兵們滿意的還是這兩位將軍賞罰分明,漢朝沿襲了不少秦朝的制度,其中軍功制就是其中一項,士兵們之所以愿意在戰場上拼命,就是為了積攢功勞,為自己跟家人謀一個好出身。
秦浩跟凌不疑對于這塊盯得很緊,他們不搶手底下將校的功勞,也不許將校搶奪那些底層軍官的功勞,層層下壓,自然沒人敢冒領別人的功勞。
士兵們拎著腦袋上戰場有了收獲才愿意給你賣命,士兵們都不傻,什么皇帝、朝廷對于他們來說都是虛的,只有實實在在拿到手里才是真的。
就在秦浩跟凌不疑平定隴西叛亂后的一個月,文帝下旨準許隴西開墾鹽礦,并且制定了嚴格的食用鹽價格。
天水郡守邀請秦浩參與了鹽礦的建設,也聽取了他一些建議,很快鹽礦出產的第一批食用鹽就上市了,價格比之前要便宜一半,老百姓自然是喜出望外,羌人見目的達到,也就不再反叛。
平定了叛亂之后,秦浩跟凌不疑帶領軍隊返回都城,大軍在外時間久了容易遭人非議。
就在大軍抵達都城時,恰巧程始也德勝還朝。
程少商坐在馬車里伸手掀開車簾的一角偷偷瞄著外面熱鬧的街景,小時候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能夠帶她離開都城,可是離開之后,她又市場夢到都城的情景,其實,她想念的不是都城,而是那個人。
忽然街邊一陣騷動,周圍的百姓議論紛紛。
“聽說了嗎隴西大捷,大軍已經在城外十里了。”